约19020字。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模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城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菜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素。
(取材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
1.根据语境,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一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城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虽然 但 但是 甚至 B.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C.即使 也 然而 尤其 D.虽然 但 然而尤其
2.根据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中三个“似乎”的使用都起到了表达推测、和缓语气和引导听众深人思考的作用,使
论述更加客观严谨和富有启发。
B.连续使用“显而易见”“不可避免”“毋庸争辩”这三个定语,强调了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的鲜明性、必然性和确定性。
C.借用莎士比亚戏刷中的形象,使原本抽象、深奥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规律变得具体可感,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以中世纪德国“非默法庭”的审判来类比现代欧洲工人阶级斗争受挫的境况,向听众形象
地描述了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通过科学家和革命家两种身份的对比,强调了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更
大,创建国际工人协会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B.材料二第一段指出了工业、科学发展与社会衰频征兆并存的事实、揭示了19世纪的社会
特征,为全文奠定了批判性的基调。
C.两则材料都是出自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之手的演讲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要思想,
也为我们诠释了时代使命与个人抱负的要义。
D.两则材料都有明确的演说目的,前者激励无产阶级继续沿着马克思指引的道路前进,后者
鼓励无产阶级增强信念,坚持斗争。
4.恩格斯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评价在材料二中也有所体现。请概括回答材料二中的哪些内容能体现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能力,重点在于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假设、转折、递进等),通过分析语境中前后句的语义关联,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组合,体现对文本逻辑的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涉及对词语作用(如“似乎”)、修饰语效果(如“显而易见”等)、修辞手法(如引用、类比)的解读,需判断选项对文本细节的分析是否准确。
(3)本题考查整体文意理解与概括能力,要求对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情感基调、写作目的及内容关联进行整体把握,判断选项对文本主旨和细节的理解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需从材料二中提炼能体现马克思“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特质的内容,聚焦其思想的深刻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材料一
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间矣令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