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28690字。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戏台与戏曲关系密切。在戏曲表演近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作为承载戏曲表演的特定声场环境,古戏台肩负着扩声传声的历史使命,既要满足演员“歌唱”的需求,又要满足观众“听闻”的需求,其华丽的外形与特殊的结构背后隐藏着独特的声学设计。
金元戏台孕育了戏曲的歌唱方法及声音风格。金代,杂剧表演的场所为四面观舞亭和大三面观舞亭。四面观舞亭方形台基,四角立柱,内顶设藻井,外顶歇山式,舞台声反馈构件仅有台顶。大三面观舞亭是在四面观舞亭的基础上增设后山墙,舞台声反馈构件为台顶和后山墙。元代,杂剧表演的场所为小三面观舞亭和一面观舞亭。小三面观舞亭是在大三面观舞亭的基础上,于两侧后三分之一处立柱砌墙,柱间挂设帐幔区分前后台,舞台声反馈构件为台顶、后山墙和两侧后三分之一山墙。一面观舞亭是在小三面观舞亭的基础上,两侧山墙完全砌筑,舞台声反馈构件为台顶、后山墙和两侧山墙。从声学技术进化的角度看,金元戏台声反射面由少变多,隔音量由小变大,声音能量集中到正殿方向,实现了历史逻辑和技术逻辑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原生表演声环境,其形制不论是四面观还是一面观,均为半开放声场,已然影响了歌者的发声状态、方法乃至声音风格,成为影响传统戏曲唱法生成的重要因素。
明代,随着换场需要,乐队分成文武场,居于表演区两侧,戏台的通面阔增加到 12米。因追求“以大称威”“以壮观瞻”,新绛县稷益庙舞庭的通面阔增加到17.7米。但此后建造的戏台不再加宽,反而降到了14米。这是什么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 17.7米的通面阔意味着文场和武场两声部相距太远,文场听闻板鼓指挥能产生47毫秒的声延迟,会影响声音的整体性和清晰度;位于舞台中轴线上的歌者能听到回声,会觉得自己咬字不清楚。明代哲匠汲取新绛县稷益庙舞庭声效的教训,在其后营建的戏台中成功消除了声延迟和回声,比德国声。学家哈斯的相关研究早400多年。
清代戏台创新性地应用多种设腔传声技术,形成了卓越的声学效应。其设腔助声技术,包括“台下设洞”“墙上设瓮”“台下设瓮”“后台设洞”“台底方形空腔”等形式。譬如,山西介休源神庙明代鸣玉楼“台下设洞”戏台,在台基下建造了五孔窑洞;山西汾阳龙天庙清代“墙上设瓮”戏台,在表演区两侧山墙上各嵌设了七个陶瓮;山西平遥超山庙清代“后台设洞”戏台,在后台建造了“卅字形”窑洞;等等。正是这些设腔古戏台,在特定声场环境下,生成了“戏台唱戏不费力”等卓越的声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汾阳龙天庙古戏台声瓮的固有频率,能引发山西蒲州梆子戏调式的骨干音或色彩音共鸣;“后台设洞”古戏台窑洞腔体亦能放大山西中路梆子调式的骨干音和色彩音。由此可见,部分设腔古戏台不仅可“助声”“助音”,甚至还可“助调”“助乐”。
(摘编自杨阳、任世君《中国古建声学之美》)
材料二:
在现代戏台的形制固定化以及演变发展过程中,戏台群的形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古露台、戏亭到戏台形制演变成熟的现代庙台,并由最早开始的四面观到三面观进行过渡,再到最后的一面观逐渐演变。最初大约在汉代,小型露台的建筑结构是在整座大殿前面分别使用两块小型砖石互相连接,并建造一座方形的小型露台子和整个殿基齐高并相连,到后来则成为一个独立的露台建筑。到了宋元时期,音乐舞台楼阁戏亭的整体建筑独立于古代音乐庭院戏台建筑结构中的其他庭院建筑,戏台戏亭结构为三层高的木构亭式大型音乐舞台,平面大致上呈一个个的正方形,三层戏楼四面之间有小小的围墙,正面顶部有门窗可当作一个戏台前场口,戏台建筑整体结构就是呈一个“井”字的十字形建筑架构。明清时期,“观戏”已经成为了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文化内容。可以说,明清时期是戏台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清戏台大多依旧是神庙戏台样式,但其内部整体建筑结构发生了重大技术变化,从而由过去的亭榭式戏台整体建筑及其结构样式,改成了一个戏台整体平面为半圆或长方形的大型殿堂式戏台建筑,同时戏台的入口逐渐扩大加宽,舞台墙的进深逐渐缩小,在整个明清舞台上重新搭建了固定式和双层隔扇式的大型砖木戏台墙,此时前后台完全可以分开。
(摘编自王俊芳《明清戏台发展及特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戏台华丽外形和特殊结构所隐藏的独特声学设计,是为了满足戏曲表演中演员“歌唱”和观众“听闻”的现实需求。
B. 金元戏台的观舞亭,其半开放声场影响歌者发声状态、方法乃至声音风格,对传统戏曲唱法的生成起到重要作用。
C. 明代戏台通面阔曾经出现尺寸增加又降低的变化,这是为了消除声延迟和回声对声音整体性、清晰度的影响。
D. 清代设腔古戏台都以其独特的构造在特定声场环境达到“戏台唱戏不费力”的效果,还具有“助调”“助乐”功能。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相比于金元戏台中其他观舞亭,四面观舞亭因舞台声反馈构件少而成为声反射面少、隔音量大的戏台形制。
B. 从我国明代哲匠在戏台营建中对声效问题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在声学研究领域领先于西方。
C. 现代电子扩音技术出现后,不再需要通过设腔传声技术扩声,因此传统的古戏台声学设计将失去价值。
D. 明清时期我国城乡居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当时戏台整体建筑及结构样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戏台戏楼不属于明清时期的一项是(______)
A. 平遥真武庙戏台在后台建造了“开字形”窑洞,窑洞主要由两孔纵窑和一孔横窑交错组成,结构呈“开”字形。
B. 畅音阁大戏楼是院落式三层大戏楼,每层戏台面宽、进深各三间,地下层中央有一个水井,四角各有一个空心土井。
C. 临汾市魏村牛王庙戏台为木构亭式舞台,台身面阔7.45米,进深7.55米,平面近方形,戏台内顶藻井为木质结构。
D. 太原市阳曲县三畛村真武庙戏台,东西面阔三间,分为前后台,前台为卷棚歇山顶,后台为硬山屋顶,中间以木隔断相隔。
4.请梳理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某景区为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区,计划建造一座仿古戏台。为了增强声学效果,戏台应该如何设计?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你的设计建议及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北塔山风雪夜
王雁翔
半夜一点,边防连一级上士阿恒别克,摸黑穿戴好装具,悄然走进了浓墨似的夜色。
下雪了,风吹雪。
这是今年北塔山的第一场雪。风卷着雪粒子扫到脸上生疼。
上哨时间是半夜两点,每次他都会提前一个小时起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