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9060字。

  河南省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谏诤是典型的向上说服。自先秦时期起,中国古代的政治说服活动就以谏诤为主要表现形式。依据主体进行分类,谏诤可分为民谏与官谏。民谏是指以庶民为政治说服主体,向君王阐述为政得失、提出见解的一种形式。《战国策》中记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其中“吏民”中的“民”,“谤讥于市朝”等所体现的是庶民的上谏渠道与制度安排。而官谏则指官员以规正君王不当决策或不妥行动为己任,向天子进献忠言的一种进谏形式。春秋战国以后,开始设立专职谏官。谏官是专职的政治说服者,其主要的说服对象是君主。
  而在古代希腊,向下说服则是主要的说服模式。公民而非君主,往往才是说服的对象。“演说家无疑都是精英集团的成员,但其演说词大多是为了向普通受众——通常是大陪审团或公民大会——口头发表而写”,是“为了以某种特定方式劝说普通受众行动起来”,同时这样的演说也是雅典民众与精英之间展开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演说者想要达到自身目的,就必须赢得民众的赞同和支持。
  说服主要是一种口头传播,有时伴随着强烈的表演性,需要运用语调、肢体动作等来协助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语是政治说服的唯一媒介。实际上,文字也是政治说服的重要媒介。相对于古希腊偏重于口语的口头说服,轴心时代的中国却更多地依赖文字媒介来进行政治说服。在口头说服之外,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更为强势的文字说服艺术,如上书或上奏君主。偏倚文字的政治说服体现了历史悠久的文字传统对口头传播的影响。
  在进谏模式中,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对君主有所规谏,身体到场的直言上谏固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的进谏都是当面陈说。相反,文字形态的“上书”更多地被使用,也更具说服效力。“臣子书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大臣对君主、诸侯王,下级对上级以书面形式上呈规劝性、建议性文字,就是进谏公文,它至少在东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定型于秦、汉,成为影响后世政治说服的重要模板。这种书面性的进谏文章在文体上有“奏”“疏”“表”“论”等不同的称谓,历史上也留传下来不少优秀作品,如李斯《谏逐客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等。书谏虽然没法调动语调、表情和体态语言,也缺少了现场演说的即兴性和互动性,但文字说服却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进行跨时空的交流;也可以使进言者措辞周密,最大程度地保障不说错话,确保自身的安全。
  反观古代希腊,政治说服却始终和口语表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些政治演讲稿虽然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下来,但也完全是口语化的。古希腊的政治说服是一种偏倚口语的传播活动,在辩论家的眼中,口头表达比书面表达更强有力。古希腊演说者在说服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听众关系的维护、表演的技巧与情感的传达。正是因为古希腊的政治说服主要依赖于口头表达,因此体态语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中国古代的说服理论中,很少有表演或体态语这方面的总结和论述。
  事实上,不同的媒介偏倚与传播取向也塑造了不同的说服文化。专注于口语演说,重视情感与表演的说服方式导致古希腊的说服技巧更为偏向实践中的即兴表演层面,说服文化呈现出移情的和参与式的、集体和趋同的而非疏离的特征。而在古代中国,则更重视书面言辞的论辩作用与论证逻辑的严密,对于口头语言远不及希腊人重视,“大辩若讷”“希言自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屡被诸子百家提及。诉诸文字、程序严明的进谏上奏强化了说理缜密、言辞谨慎的说服技巧。
  (摘编自潘祥辉、杜颖卉《谏诤与演说:轴心时代东西方政治说服模式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说服可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中的一种发生作用。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并且有能力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们更多地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注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诤是中国古代政治说服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按主体可分为民谏与官谏两种类型,其中官谏的说服效果更好。
  B.精英集团的成员都是演说家,他们发表演说时常借助语调、肢体动作等增强沟通效果,达到劝说目的。
  C.进行政治说服时,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出现了迥然有异的说服模式,这与各自的历史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劝说者面对不同的人往往会使用不同的说服途径。例如,在面对职场工作者时,劝说者必须采用说服的外周途径。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中的“民”“谤讥于市朝”与古代希腊演说家在公民大会发表演说所体现出的说服渠道与制度安排有所不同。
  B.演说是雅典民众与精英之间进行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因而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书面政治演讲稿大都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
  C.与古希腊偏向即兴表演的说服方式有所不同,古代中国偏倚文字,形成了强势的文字说服艺术,如上书等形式。
  D.产生于东周或之前,定型于秦、汉的进谏公文反映了中国“臣子书谏”的传统。作为进谏模式,它与当面直言上谏双峰并峙。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说服的“中心途径”的一项是( )
  A.为了展示产品的性能,主播往往要不厌其烦地介绍产品的作用机理,还会请一些用过产品的消费者现身说法。
  B.货车广告将货车司机的形象放在广告上,并且把货车司机坦率直接、厌恶繁琐的个性与产品特性结合,形象地传达了货车的实用性。
  C.计算机生产商很少用好莱坞明星或者体育明星来做广告;相反,他们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具有竞争力的特点以及价格信息。
  D.非洲的公益广告以人体形象作对比表达诉求:将瘫卧在亲人的腿上、奄奄一息的灾区婴儿与在母亲的怀抱里尽情享受的非灾区婴儿并列呈现。
  4.小刚读完本文,加深了对《陈情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这两篇文章的理解。请你协助他填写表格信息。
  篇目 说服对象 说服模式 说服媒介 说服语言特点
  《陈情表》 晋武帝 ①
  书面语 ②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与会嘉宾 ③
  口语 ④
  5.阅读下列三则材料,谈一谈三则材料各自体现了哪些人类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原则。
  材料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王大夫也不解何意,起身说道:“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较诸痰迷似轻。”贾母道:“你只说怕不怕,谁同你背药书呢。”王太医忙躬身笑说:“不妨,不妨。”贾母道:“果真不妨?”王太医道:“实在不妨,都在晚生身上。”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观点,把选项内容与之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上有诗
  徐贵祥     
  1978年年底,我在河南安阳成为一名士兵。初入军营,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团炉火。新兵宿舍很大,足有五十平方米,我们二十多个新兵分成两排,脚抵脚地躺在铺着麦草的地铺上。靠门的一侧有一个八仙桌大小的火灶——老兵们管它叫“老虎灶”。第一个夜晚,躺在地铺上,忽然就想起了那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