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30字。
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他选项;非选择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来有关新大众文艺的探讨如火如荼,特别对新技术与新媒介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多有论述。新媒介语境不仅带来了大众文艺的媒介融合,也带来不同文化类型的融合。这不仅指新媒介催生大众文化和数字文化,也包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从古至今得到延绵不绝的传承,更在今天利用新媒介得以转化,成为推动新大众文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
新大众文艺生成的媒介基础正是当今媒介融合的语境,这似乎已经成为无须论证的常识。在数字媒介时代,通过对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互联网不仅具备了存储和传输海量信息的优势,还会根据接受者的兴趣筛选出需要的信息。这种超越媒介形态的融合势必带来跨媒介叙事,也就是故事世界基于不同媒体平台展开。詹金斯用“融合文化”的概念来界定这种跨媒介叙事,“包括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等等”。但这种从媒体到粉丝全方位资源整合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受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多时候只是设想却难以实现。虽然融合文化以跨媒体性将粉丝视为积极受众,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受众的文化经济属性,反而今天的文化融合,有可能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构主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类型文化的融合。它既包括某种文化类型内部对其他文化种类的渗透,比如《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些典型的大众文化,借鉴了传统神话元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绝佳案例;它也包括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融合转化,比如此前的一些亚文化越来越主流化,从前躺在博物馆里无人问津的文物,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进入人们的视野,实现文物“活起来”;它还包括有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借助短视频直播重新被网友看见,获得年轻人的关注喜爱。
(二)
学者方李莉提出遗产资源的概念,强调当今社会的遗产不再是远离现代生活的历史之物,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活态之物,遗产资源只有通过不断活化,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活态之物。在传统认知中,传承人的身体在场是确保非遗活化的关键,在活态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承人具身性的传承过程不复存在,而是演变为信息化的传播场景。而如今智能社会的到来,更将传承人身体的远程在场变为虚拟在场,成为活态传承的新形式。尽管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需要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遗产不需要因时而变,相反需要在新的经济和社会语境中发挥作用。这也就适应了新大众文艺的传播方式和形态。比如非遗借助短视频的走红,就是非遗成功出圈,并且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典型症候。最典型的是李子柒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完整展示了雕漆、纺织、蜀锦等非遗技艺的制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媒介语境不仅促成了大众文艺的媒介融合,也促进了大众文化、数字文化、传统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融合。
B. “融合文化”的核心在于媒体技术的整合,强调了受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了从媒体到粉丝的全方位资源整合。
C. 方李莉认为在当今社会,遗产已成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活态之物,遗产资源需要通过不断活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D. 随着时代变化,非遗通过科技手段传播,并借助新媒介融入大众文艺和生活,使“人人都是非遗传播者”成为可能。
2. 下列关于材料论证逻辑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部分引用詹金斯“融合文化”的概念,论证了《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这类作品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案例。
B. 第二部分用李子柒短视频作品和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的案例,进行类比论证,证明了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更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C. 第三部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结合实例分析,讨论了“非遗传承要在社会的整体语境下探讨其路径”的观点。
D. 全文列举了新媒介带来的变革,运用归纳法,强调多元融合,得出“新大众文艺浪潮中技术赋能是非遗传播与传承的有效路径”的结论。
3. 材料第三部分说,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参与目前活跃着的文化生态”“以新的形式重新回到并生长在大众的生活之中”。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故宫博物院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珍贵文物,并在全球巡展,让更多人近距离观赏文物细节。
B. “五一”期间,西安百年易俗社开展“千人吼秦腔”活动,老戏迷们在“吼”戏中感受秦腔魅力。
C. 某地方政府建立非遗档案馆,搜集大量数据,系统收录传统技艺文献资料,供学者研究使用。
D. 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人在网上开设直播间,以“民歌教学+方言互动”的形式吸引了百万粉丝关注。
4. 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从前躺在博物馆里无人问津的文物,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进入人们的视野,实现文物‘活起来’”的论证效果。
5. 请根据材料内容,为文中(一)(二)(三)三个部分各拟一个标题,要求体现各部分论述重点。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围绕新媒介语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展开论述,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文章结构清晰,从媒介融合的文化背景(一)、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案例(二)到非遗保护的核心问题(三),层层递进。通过《黑神话:悟空》、李子柒短视频等典型案例,生动论证了新技术如何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文中“文物活起来”“虚拟社群想象”等表述富有张力,体现了非遗从静态保存到动态参与的文化转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深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实现了从媒体到粉丝的全方位资源整合”错误。由原文“詹金斯用‘融合文化’的概念来界定这种跨媒介叙事……但这种从媒体到粉丝全方位资源整合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受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多时候只是设想却难以实现”可知,“融合文化”中从媒体到粉丝全方位资源整合难以实现,并非“实现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
萧红
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
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只要有一点光亮的地方,我常遇到过她。有一天落着大雪的早晨,窗外的树枝挂着白绒似的穗头,在宿舍的那边,长筒过道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