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160字。

  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古典”,指的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或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那么,今天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人的经典呢?
  首先,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我国自古便有读经的传统,此处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之谓。汉代设五经于学官,作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这五经是指《诗》《书》《易》《礼》《春秋》。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于国子学。后来,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到南宋再增加《孟子》,共十三经。可见这些儒家经典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还有道家和佛家的经典,如《老子》《心经》《金刚经》《坛经》《大藏经》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沉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其次,经典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具有永恒性。李白有两句诗,形象地阐明了经典的永恒价值:“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王当年放逐屈原,使得这位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三闾大夫只能到泽畔做一个行吟诗人。如今,楚王不过一抔黄土而已,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则如日月一样经天纬地、万古不灭。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各民族文化进步的历史。当一个时代成为历史,它留给后人的只有文化和文明。物质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埃,但精神文化可以是持久甚至永恒的,特别是那些人类文化的经典,只要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存在,它就会永远与人类同在。
  此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节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新意。
  (摘自王能宪《人民日报•今人为何要阅读古典》,有删改)
  材料二:
  __________。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以后,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氏族是我们目前所能追溯到的人类道德起源最早的社会组织。中国古史传说,早在夏王朝诞生之前,在氏族社会阶段,舜让契做司徒“敬敷五教”,即对百姓进行五种道德规范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十三经”是在我国古代读经传统的影响下,随着历史推移和时代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B.爱国诗人屈原之所以如日月一样经天纬地、万古不灭,这与他创作的辞赋有很大关系,这也证明了经典的价值。
  C.氏族是人类道德起源最早的社会组织,我们古代先贤在氏族社会阶段,就对百姓进行五种道德规范教育。
  D.《荀子•荣辱》提到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意在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沉淀,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B.中国优秀传统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只要我们潜心阅读,加以继承、发扬,就能有助于社会发展。
  C.儒家道德规范在我国封建社会居主导地位,这与古人利用道德来影响和调节社会生活的思想密切相关。
  D.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道德”,它的内涵更丰富,涵盖范围更广。
  3.给材料二第一段写句段首中心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准确把握历史渊源 B.道德的历史发展
  C.道德的历史渊源 D.探求道德的历史作用
  4.请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简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着上热烘烘的,像背着一盆火。“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①弯着身子拉,拉,拉,额角上黄豆大的汗粒落到地下。
  看着人家那样辛苦的劳动,老通宝觉得身上更加热了;热得有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