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70字。
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2025年上学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接。……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红楼梦》在建筑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对大观园中国园林建筑的描写,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建筑使用的几种手法。
在《红楼梦》中,对比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建筑形制形成对比。一个大观园,仅一水之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致。稻香村“里面数楹茅屋”,省亲别墅“金辉兽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从中国传统建筑层面,探究渗透于其中的传统美学,阐明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思想的具体表现,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B. 中国建筑与园林风格截然不同,其差异性源于儒道思想传统。前者反映儒家等级秩序,后者体现道家自然观。
C. 从《红楼梦》中对园林建筑的描写,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建筑中使用的“对比”“遮掩”等手法,这些手法也是中国建筑的“文法”。
D. 中国建筑的“文法”指匠师们必须遵守的固定建造模式,“词汇”包括门、窗等具体构件,“文法”规定了这些构件的加工装饰手法。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关于《红楼梦》建筑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观园中“长廊曲洞”“方厦圆亭”的设计属于建筑形态上的对比手法,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对曲直、方圆的兼容。
B. 蘅芜苑清凉瓦舍、素净无华,表现了薛宝钗安分随时的气质;稻香村恬淡宁静、简陋质朴,与李纨淡泊清雅的性情相合。
C. 林黛玉进入贾府要经过垂花门、穿堂,要绕过大插屏,穿过三间厅,才来到正房大院,由此可见贾府的布局体现一种自由的思想。
D. 贾府的穿堂、厅、上房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均分列左右,体现了建筑整体布局上对称和严谨的特点。
3. 下列对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三以儒道思想对比揭示建筑差异的文化根源,与前文共同构成了从“建筑理论”到“文学表现”再到“文化哲学”的论证体系。
B. 材料二引用梁思成语录,以权威观点强化论证的可信度,引用贾政对翠嶂的评价,佐证遮掩手法的文化内涵。
C. 材料二以《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具体建筑为例分析设计手法,使理论分析生动可感,又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增强了说服力。
D. 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如“文法”“词汇”说明了建筑的构成原理,和后文的“大文章”“小品”相对应,化艰深为浅显。
4. 材料一提出中国建筑有“文法”和“词汇”,请结合材料二具体分析《红楼梦》园林建筑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
5. 材料三认为“建筑与园林的合而为一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请结合三则材料,阐述这种“合而为一”的文化内涵。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建筑学、文学和文化哲学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材料一以“文法”“词汇”为喻,揭示中国建筑的体系化特征;材料二通过《红楼梦》的园林描写,展现建筑手法与人格象征的融合;材料三则从儒道思想对立统一的角度,阐释建筑与园林的互补关系。三则材料层层递进,由技术层面到文化内核,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建筑“道器合一”的完整阐释体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寒水刀
张港
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
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
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
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