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360字。
内蒙古赤峰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7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云梦秦简,以睡虎地秦简最为出名。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用绳索分上、中、下三道编结串联,并编组成“册”,有约4万字。考古人员经过考证和分类整理发现,这些简牍涉及从战国末期到秦始皇在位时的历史达100余年,内容包括秦朝律法制度、行政文书、编年纪事、为吏之道,以及医学、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较之分裂时期的民族离乱、文明断流,中华文明在大一统王朝时期发展得更好。
B.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李斯《谏逐客书》中“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可作为其论据支撑。
C.云梦秦简中“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其生态理念是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延续。
D.我们曾经有一个时期对自己的文明不够自信,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考古发现不深,考古手段落后,出土的地下文物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并列式结构,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几个角度论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思路清晰。
B.根据云梦秦简记载,秦律已经形成完备体系,这能证明“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典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这一观点。
C.材料二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云梦秦简,既体现文本的真实性与严谨性,又展示出中华文明的气象与神韵。
D.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都与简牍相关,但表达方式各有侧重,材料二说明、记叙、议论平分秋色,而材料三则以议论为主。
3.下列选项,不符合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一项是(3分)
A.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证明史书中的孙武和孙膑并不是同一个人。
B.史学家利用敦煌汉简中关于司马迁的记载,结合《史记•太史公自序》《博物志》,确定了司马迁生年。
C.学者通过在敦煌发现的唐代写本校勘唐代法律、经济文书,从而补正了《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
D.山东阳谷县和安徽黄山市就“西门庆故里”展开激烈争夺,参照《水浒传》,其故里应为山东阳谷县。
4.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体现了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华文明的哪两种特性?(4分)
5.《增广贤文》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请根据材料谈谈“鉴古”的意义。(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石
陈春成
画没有用。
卧床之初,儿子捧来一堆山水图轴,给他解闷。又搬去他床前那架旧漆屏,换成绘了四时山水的四扇屏风。对着满屋的峰岫环列,他知道这是古人所谓卧游,可看久了只觉得浓墨团团、青绿晃眼,一咳嗽像众山传响。最后还是让人尽数撤去了。对他来说,山的嶙峋,绝非任何雨点皴卷云皴乱麻皴斧劈皴所能仿冒,多少年来他一向以脚底来感触——那双如今已无知觉的脚注,正蒙在被中,隆起如沉睡的丘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