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130字。
1.    忆读书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结合课本的“注解”,大致介绍了有关冰心的情况。
2、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李清照、丁玲、何其芳、琼瑶、三毛等)
3、朗读课文:自由读。
4、  学生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教师适当补充。
(1)、谁能说说《荡寇志》?
《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曾随其父镇压过农民起义,他对农民起义非常仇恨,并亲眼看到《水浒传》对农民起义的影响。他想抵消《水浒传》的巨大影响,写成了此书。在小说中,他对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当时我说走嘴,讲成十八好汉,同学立即给予纠正)极尽诬蔑丑化之能事,说他们是强盗,罪大恶极,最终的结局是被斩尽杀绝。
(2)、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经历、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以自己幼时、少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一层:(2—10)回忆幼时、少时自己是如何“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
A、(2—5)首先回忆了自己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作了比较。
B、(6)回忆了幼时读方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
C、(7)回忆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作了比较。
D、(8)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典诗词的有关往事,并提及《精忠说岳》未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E 、(9)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
F、(10)回忆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以上内容可作为课后练习题第一题第一问的答案。)
     第二层:(11)总结一辈子“多读书”的情况及“读书好”的感受——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
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4)、读书有什么好处呢?(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一、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二、书能扩大知识面。三、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四、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会马克·吐温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4、积累下列词汇:
二、教学重点:积累词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 。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要到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