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430字。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第一、三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2日、16日和23日举行三次全体大会,毛泽东分别在5月2日和5月23日的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会后,毛泽东的两次讲话被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于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正式发表。《讲话》的主要论述与基本精神,给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新方向,也提供了文艺创造的新动力。1942年之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前的文艺作品是“流”不是“源”,人民生活才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B. 文学家艺术家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避免成为空头文学家或者空头艺术家。
  C. 《讲话》给文艺工作者指明方向、提供动力,助力开创中国现代文艺新局面。
  D.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以秧歌剧、活报剧为代表群众文艺运动大量出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可以继承和借鉴古人的或者外国人的文艺作品,但是要注意鉴别和排除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
  B. 人类社会生活比文艺作品更生动丰富,人民却更倾向于文艺作品,是因其更能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斗争。
  C.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涵养人民精神世界、推动文艺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作贡献。
  D. 如今的文艺工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延安时期的文艺精神,我们要有所选择地发扬与光大。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由牧虹和卢肃创作于1943年,是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的幕终曲。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倡文艺工作者要 ① ,为人民群众服务。牧虹和卢肃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也响应号召,组织小分队深入农村。火热的生活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他们一边忙于宣传工作,一边 ② 。为了反映八路军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奋勇抵抗日寇侵略的场景,牧虹和卢肃执笔创作了一部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并在排练过程中为该剧增加了一个幕终曲,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由此诞生。这首歌歌词朗朗上口,节奏铿锵有力,不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 ③ ,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4. 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语言表达极有力度。请从用词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天色黄昏时,坑渐渐挖成了,只是还没有水。也许,过一夜,或者,再挖深一点,会有地下水的。如果有了一潭清泉,渣滓洞几百个战友,就不会再为干渴所苦恼了。不过,许云峰感到,敌人决不会容许有这种行为的。因为这将直接破坏他们故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