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570字。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78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在叙事节奏的安排设计上,继承了世情小说的叙事传统,并进行了不少创新。从整体上来看,《红楼梦》的叙事密度在同类作品中是最大的,叙事节奏也是最为缓慢的。舒缓的叙事节奏符合读者的日常生活体验,可以营造出真实感和现场感,但它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容易让读者感到沉闷、乏味。毕竟日常生活具有重复、单调的特点,小说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变成流水账,而如何保持叙述的趣味与张力,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艺术难题。曹雪芹在此进行了许多创新,具体说来,主要采取了如下三种艺术手段:
  首先,强化空间叙事的功能,即以空间场景的转移作为叙事变化、转接及调整叙事节奏的重要艺术手段。将空间作为叙事的基本单元,以此淡化时间流程缓慢所造成的沉闷感。在《红楼梦》中,大量场景叙事的采用使得叙事节奏等同甚至要慢于常态生活时间,而不像《西游记》等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转眼就是500年过去。阅读《红楼梦》时,读者对时间已不那么敏感,而空间因素则被大大强化,成为重要的叙事手段。强化空间叙事的功能既是艺术创新的需要,也符合读者的接受心理和生活体验。
  以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的故事为例。贾府因薛宝琴、邢岫烟等人的到来显得十分热闹,贾宝玉等人约好第二天一起作诗。第二天,贾宝玉起得很早,作者以他的行踪串连起一个个场景:先是窗外的雪景,再是院外的风光,然后分别是栊翠庵的红梅、芦雪庵的扫雪、贾母住处的早餐,随后停留在芦雪庵,先是吃肉,后是大家联诗,其间又穿插了贾宝玉的栊翠庵乞梅、贾母的到来。最后场景随众人的踪迹再次转到暖香坞,凤姐加入,去贾母住处的路上见到宝琴,最后停留在贾母住处,薛姨妈加入,大家闲聊,谈及薛宝琴的婚事。最后才交代时间:“大家又闲话了一会方散。一宿无话。”
  这样从早到晚,一天的事情用了整整两回的篇幅来叙述,但读者感觉不到时间的明显变化,可以感觉到的是随着众人行踪而变化的场景。每一个空间,因人物组成不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叙事场景。即便是同一个空间,也因人物的变动而呈现出新形态。如贾母等人的加入,使场景不断出现变化,连贯而不单调,消除了舒缓、重复所带来的沉闷感。
  其次,叙事稳中有变,保持了叙述的新鲜感。《红楼梦》一书所写多为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其中不少事情,如人物的喜怒哀乐、宴饮聚会、婚丧嫁娶、节庆民俗等不断重复,这符合生活的原生态。但如果完全按照生活的原生态叙述,作品无疑会显得单调乏味。而如果完全不重复,则又不符合生活的原貌,也很难做到。为解决这一艺术难题,作者大胆创新,采取了“特犯不犯”的叙事方法。
  所谓“特犯”,指的是作者有意识地把不同性格的人物放在同一或相似事件中加以对比;所谓“不犯”,则是指在对比中写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态度和表现,从而使人物的性格鲜明地区别开来。在《红楼梦》前80回中存在着大量“特犯不犯”的描写,如刘姥姥的两进荣国府,贾宝玉等人的缔结诗社,贾宝玉祭奠金钏、晴雯,等等。
  这些人物、事件有些相隔数回乃至数十回,有些则出现在同一回中。这种“特犯”人物、事件的重复和分布使全书在叙事结构上保持了稳定性,呈现出对称均衡的结构布局。与此同时,作者在这种稳定、匀称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即“不犯”。虽然作品所写的人物、事件有颇多相似性,如节庆、宴饮等场面的描写,但由于节令、时间、地点、参与人数、人物心态等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虽然两者所写都是少女在春天的故事,但两人性格气质、人生态度迥然不同,行为方式也就自然很不一样,作者着意为两人设置了基本相同的活动环境,用“特犯不犯”的手法将两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稳中有变的叙事方法使叙事保持着新鲜感,避免呆滞沉闷,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再次,增加叙事的情调和意境,以保持叙事的张力。《红楼梦》所写大多为日常生活琐事,但作者并非照相式的复制、摹写生活,而是在保持高度真实感的前提下,注意挖掘这些琐事细节自身所蕴含的情调和趣味。
  比如宝钗扑蝶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这是许多少女在春天都会做的事情。但发生在薛宝钗身上,却显得十分别致。薛宝钗平日以端庄、稳重的面目出现,内心世界藏而不露,城府较深,颇有些神秘。扑蝶之举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位青春少女更为真实的一面,那就是在没有外人在场、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她流露了自己的真性情,与平日的稳重、端庄形成鲜明的对比。
  看似寻常小事,但读者会有意外收获,感到意趣盎然。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种小事自身具有情趣,另一方面则是此事与其他事情形成内在的关联和对照。宝钗扑蝶与同一回中的黛玉葬花相映成趣,都是作品中的神来之笔。
  正是上述这些叙事艺术技巧的综合运用,使《红楼梦》的叙事节奏舒缓而不沉闷,真实而不呆滞,琐细而不凌乱,平凡而不单调,所叙之事熟悉而不失新鲜感,普通而富有诗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摘编自苗怀明《<红楼梦>的叙事节奏及其调节机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舒缓的叙事节奏符合日常体验,给读者带来真实感,但必然会因复刻生活而变成流水账,丧失小说的可读性。
  B.《红楼梦》借助大量空间场景叙事以加快叙事节奏,强化读者对空间因素的感知,从而降低对时间的敏感度。
  C.在同一叙事场景中,由于空间场所固定,即使有新人物加入,场景依旧单调,无法消除重复所带来的沉闷感。
  D.为保持叙事张力,《红楼梦》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挖掘细节的情趣,也关联、对照不同事件,使之相映成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转眼500年过去,而空间却未发生变化,以空间叙事功能实现对叙事节奏的调整。
  B.现代越剧《我的大观园》中,老年宝玉重回大观园与青年宝玉对话,以虚实交织的时空结构,改变原著缓慢的叙事节奏。
  C.《红楼梦》描写日常生活时叙述了许多相似事件,这一写法有利于强化小说内容的真实性,保持叙事结构的稳定性。
  D.《红楼梦》“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中,以酣睡、飞花、蝶舞、青石等营造动静相谐、浓淡相宜之境,使叙事富有张力。
  3.根据上文内容,结合《红楼梦》第49、50回,在表格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的序号。
  时间 空间场景
  前一天晚上 稻香村商议第二天芦雪庵作诗事宜
  第二天上午 怡红院赏雪景→往芦雪庵的路上赏梅→芦雪庵扫雪→贾母处早餐→芦雪庵烤鹿肉、联诗→栊翠庵乞梅→芦雪庵吟红梅花诗
  午饭后 芦雪庵地炕屋内    甲  
  晚饭前 暖香坞           乙                 
  回贾母处路上     丙
  晚饭后 贾母处薛姨妈加入,闲话了一会方散,一宿无话
  ①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②(凤姐儿)口内说道:“老祖宗……要我好找……已预备下希嫩的野鸡,请用晚饭去,再迟一回就老了。”
  ③(贾母)笑道:“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抹了一回牌想起你们来了,我也来凑个趣儿……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
  4.所谓论证,就是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文中两处以“宝钗扑蝶”为论据论证不同的观点,这两处是如何对“宝钗扑蝶”进行解说和分析的?
  5.“特犯不犯”是脂砚斋等人在批点《红楼梦》时提出的见解。这一笔法在下列经典情节中是如何运用的,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任选一例简要分析。
  ①宝玉挨打后,宝钗与黛玉先后前去探望,一个执药相劝,一个哽咽难言。
  ②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打秋风得银二十两,二进携土产报恩,得到热情款待。
  ③因绣春囊事件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惜春、迎春反应各异。
  【分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判断选项与原文内容的一致性。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并根据观点推断选项合理性的能力。需要紧扣原文核心论证,分析选项是否与原文逻辑一致。
  (3)本题考查结合文本细节,匹配时间、空间与事件的逻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儿戏
  卞之琳     
  “看我的村子,这样子。”
  这么一说,小虎,从东安村来的一个六岁大的孩子,抛下了当马骑来的高粱秆,早已做起了榜样:两腿跨开了,向前弯腰,弯到一张弓所达不到的程度,他用颠倒了的眼睛向后望出胯间,宛然一座拱门。
  二小,小虎的表弟,也就放下了坐骑,另一条高粱秆,照样做了。
  可是他们只看到东安村的远景。一堆破破烂烂的泥土和砖瓦的房子,一座半毁的小塔。火车站的房子顶上高悬着一个白点,想来那上面正中还有一个红斑。一条路直伸到河滩,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