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00字。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0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
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文化纵横》:三位老师都很欣赏《山花烂漫时》这部剧,它的社会评价确实也非常好。这部剧好在哪儿?
毛尖:《山花烂漫时》非常明亮而敞亮,并没有用我们熟知的煽情手法去刻画人物,而是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去表现党的力量。例如在最困难时候,张桂梅发现留下的教师中有六个党员,于是组织他们重新宣誓;又如在电视剧结尾的时候,张桂梅说出“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这部剧在情感伦理上与《党的女儿》直接接轨,张桂梅信仰知识改变命运,信仰文化能使女子走出穷乡僻壤,信仰共产主义和党的力量。
《山花烂漫时》打破了各种条条框框,包括张桂梅这个人物,不能用女性主义来框定她,也不能用扶贫、励志来限定她,她的生命能量是敞开的。在这部剧里,编导非常强力地保留了张桂梅的力量,就连她生病、吃药都很有能量,生命力叙事超越了疾病叙事。这些都是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特别有张力的地方:张桂梅是接受了全部现代思想的女性,也安放了她“党的女儿”的身份。她是常人,也是超人,她既是埋头苦干的人,也是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她就是中国的脊梁。她会用红歌鞭策学生们,也会用一半的奖金给400 多个姑娘买奶茶,去尝一尝“远方的滋味”。
舒 炜:这部剧的定调非常好,画面色彩很明亮。剧中的方言也是亮点,张桂梅是东北人,这部剧抓住张桂梅说东北话的爽朗特质。导演费振翔琢磨要用什么方言,毕竟这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一个故事,他想来想去,最后选择了四川话,因为华坪离四川攀枝花很近。能感觉到这个戏听了多方意见,他们收集大量素材,最后拍出来是一个群像戏。在电视剧创作过程中,张桂梅本人也提出,要展现大家整体的帮助,这不是靠一个人能干成的事情,这很符合社会主义的传统。
张桂梅是知青出身,她的语言,无论是动员口号,还是学校里的讲话,都是社会主义传统出来的,“有没有信心,敢不敢胜利”之类的语言,都源自社会主义传统。就办学这件事而言,从省委书记、县长、教育局长,包括党代会,上上下下都参与其中,呈现出集体办教育的逻辑,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陶庆梅:我觉得这个戏好看,首先是在人物塑造等艺术手法上,回到了中国的现实主义
传统——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推进。
《山花烂漫时》的现实主义特征,就是它一直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塑造人物。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好多层面。张桂梅作为基层党代表去开全国党代表大会,在党代会的发言使得她与中央、省委、县乡一级等体系产生互动。电视剧特意“浅描”了“王记豆花”的女摊主给张桂梅捐了 30 块钱——与此相对应的,是张桂梅艰难地、又毫不泄气地给当地的一个个老板打电话。通过呈现这些丰富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电视剧把支持张桂梅办校的社会体系进行贯穿性的呈现。有了这些体系的支撑,我们就能懂,为什么电视剧结尾的时候,张桂梅本人会说: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文化纵横》:这部电视剧不只讲了张桂梅的努力,也刻画了很多其他主体,包括政府官员、女高老师还有小商贩,在女高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这样一种群像式的创作手法对之后的创作是不是一种很好的经验?
毛 尖:这个问题很重要,在《山花烂漫时》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文艺保留下来的特色。
最突出的是群像问题,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在一部剧中看到跨度如此大、如此充分展开的社会人际关系了。这特别具有社会主义文艺的特色,我们以前的文艺作品经常会有这么大跨度的。但是这些年,尤其因为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这种作品变得很少了。
现代主义是切片的,是碎片的,经常用部分隐喻整体,但社会主义文艺喜欢展现人物的所有关系,这部剧是一个特别好的重新回归。在这部剧中,群像非常好看,张桂梅这一人物不是单体独立的,不是个体的好,而是整体性的好——张桂梅的周围都是“同类项”,而不是对立面。
陶庆梅:我觉得所谓“群像”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涉及如何塑造社会主义英雄的问题。我们现在怎么去塑造一个社会主义英雄,让今天的观众可知、可感、可信,这太难了。
我们看到的群像,其实是各个小的 ,其内部互相激荡,推着 成长。《山花烂漫时》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华坪女高的各个办学支撑体系中,张桂梅这一个体激励着她身边每一个人,她身上的那种“ ”,那种为大山里的女学生做事永不停歇的动力,让她身边所有人,不管是县长、局长、捐款的老板,还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被这种推动力推动着。她激荡周围的人把能量迸发出来,这些东西又共同推进塑造张桂梅这一个体。这一组互相激荡的关系,是我觉得这部戏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面的最大突破。
(摘编自《毛尖、舒炜、陶庆梅谈〈山花烂漫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毛尖和舒炜都谈及《山花烂漫时》的明亮感,毛尖着眼于剧中直接的主题表达,舒炜
着眼于画面色彩。
B.《山花烂漫时》中的张桂梅形象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能量,这种生命能量主要是指精
神方面的力量。
C.费振翔导演选择使用东北话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选择四川话,是考虑到华
坪所处的地理位置。
D.毛尖强调剧中的个人形象,舒炜则指出《山花烂漫时》是一部群像戏,后者的评价是
对前者的委婉否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仅以女性主义视角来表现张桂梅,那么就难以充分展现其“中国的脊梁”的风采。
B.与《山花烂漫时》的群像手法不同,现代主义常用部分隐喻整体,如卡夫卡《变形记》。
C.社会主义作品比现代主义作品更能充分展开人际关系,但不能仅据此判定艺术性高低。
D.由现实主义传统推进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关键在于构建互相激荡的人际关系。
3.以下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共同体 个体 社会主义传统
B.个体 共同体 社会主义传统
C.共同体 共同体 个人英雄主义
D.个体 个体 个人英雄主义
4.“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这句话为什么能给毛尖和陶庆梅留下深刻印象?
请结合访谈内容简要概括。(4 分)
5.楠语同学最近在执导《阿 Q 正传(节选)》课本剧,请根据材料就如何运用群像式创作
手法给他提出两点建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林浦濂江(节选) 南帆
十多年前,我几度陪同太太赴林浦村。村子不大,走几步就能遇到一条河流,到处是水,
水丰沛地流来流去。我们把车子停在村口的一堵粉墙下,墙旁边站立一棵碧绿的龙眼树。过
了粉墙是几级阔大陡峭的石阶,石阶之上一排暗红的大门,上方悬挂几盏红灯笼。大门正前
方一个不大的石坪,洁净如洗,石坪外围几株参差的大榕树和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