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590字。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以生为本,以和为贵,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在价值取向、历史演变、文明观念的不同层面体现出包容性的特质。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瑰宝,从哲学层面建构了包容性的理念。生生不息、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理念,贯穿《易经》的始终,成为易学体系的核心价值之一。“天人合一”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的规律,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奠定了基础。
儒家文化强调以仁爱为本、中庸之道、礼义制度等,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提供了社会伦理上的依据。儒家的包容性观念,既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体现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孔子的“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观念。在孔子看来,只有心怀仁爱,关爱他人,才能构建合理的社会关系。儒家也强调礼义制度的重要性。只有遵循礼义,人们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处。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观念,在尊重人的丰富性的同时,也打开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道家文化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注重内在的和谐,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提供了精神支撑。老子认为,自然之道是世界的基本法则,要宽容待人,以德报怨,通过宽容与谅解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老子又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一个好的治理者应该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庄子思想中蕴含的“无待”观念,主张人们应该摒弃执念和成见,达到与万物相融的境界。这些观念使得中华文明在面对其他文明时,能够保持开放、谦逊和尊重的心态。
佛教文化被中华文化吸纳并发展壮大,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增添了新的内涵。佛教自两汉之交传入中国,以“圆融无碍”的智慧观照,将人的出世修行与入世伦理相结合,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深度互嵌,与儒、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中华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在上古先贤及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中华文化发展出了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和合共生等丰富的理念。它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现象,为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张重岗《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在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而逐渐内聚形成的。中华文明从来不是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易经》中已有哲学层面的建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B.材料一在分别阐述儒释道文化包容性观念时思路一致,都从人际关系入手,再谈国家治理,最后落脚到文化文明。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文明求同存异的包容性,这一理念的提出,有传统文化基础,符合现实发展需求。
D.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讲礼义规范、相互尊重,道家讲自然之道、宽容谅解,都旨在实现和谐共处。
B.与本土的儒道文化不同,佛教文化是在被中华文化接纳之后才具有了包容性特征。
C.解决世界文明多样化与人类社会全球化的矛盾,要借助对话探寻共同价值观基础。
D.材料一展现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文化内涵,材料二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现实作用。
3.下列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特点的一项是( )
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B.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形势解》)
C.疆其土……以遂将千万年而无尺寸可议弃之地。(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D.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4.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缓和当今复杂国际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依据材料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常的玉米,当家的粮
董华
玉米是寻常的,但又是高贵的。
家乡农人,得邻里尊敬,凭借的就是玉米满仓。
庄稼主儿,仓里边备有足够玉米,这家人生活就体面,日子就殷实。这个结论,一如“耕当问奴,织当问婢”,那么简单、明切。
我的家乡,守在山口,华北平原的边缘。往西往北离深山很远,向东向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我们那地方,既有坡坡岗岗,也有成片好田,地理环境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