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1518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七个世纪城市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周礼•考工记》描述,理想的国都平面应呈方形,宫城居中,朝堂位于南侧,市肆和居民区位于北侧,东侧设太庙,西侧设太社,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范式对中国历代都城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中轴线正是这一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①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这样描述:“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壮美秩序”?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北京中轴线上的十五处遗产构成要素,它们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始终决定着北京城市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始终遵循均衡对称的规划布局原则,继承并强化建筑序列的秩序性特征。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的规划理念源自中华文明传统中正和合的哲学理念、择中的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进入20世纪,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经历了一系列公众化与现代化的转变过程。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成为北京老城内第一处城市公园。其后,先农坛、天坛、故宫、景山、太庙也对公众开放。②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道:“这样一个京城是历代劳动人民血汗的创造,从前一切优美的果实都归统治阶级享受,今天却都回到人民手中来了。”
(摘编自王鹏、施雨岑、陈冬书《北京中轴线:映射古都的历史与新韵》)
材料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③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如此描述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七公里余。在其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建于13世纪的北京中轴线经历七个多世纪的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最成熟的中轴线。
B.根据中国古人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是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天地对应,人间的帝王也要择中而居。
C.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周边国家都城营建深受其都城长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布局形态的影响。
D.由于古代没有计时工具,皇家司天监在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楼和鼓楼报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起居行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在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上的典范性,并不由其成为世界遗产所决定。
B.北京中轴线的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均衡对称的形态上,也体现在轴线的南北走向上。
C.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祭祀场所举行祭祀活动需演奏音乐,因为音乐体现了祭祀的重要。
D.当代学者通过研究人们建造聚落、城市形态等,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
3.根据材料,在中华文明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下列选项最符合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择中”特点的一项是( )
A.御景亭是御花园内供皇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
B.北京城“红黄金碧、灰院素城”的色彩设计。
C.天坛和先农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东西两侧。
D.故宫中央的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
4.材料有三处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请选择两处,填写序号并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我们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请根据材料谈谈“北京中轴线”有哪些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安批(节选)
陈继明
安顿好自己后,梦梅马上要做的事情是寄平安批,当然越快越好,目的只是报平安,不寄钱不必脸红。不过,依习惯应该至少寄银两元,取双数,图个吉利。“批一封,银二元”,童谣也是这么说的。
从小就知道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在少年梦梅的想象中,人因此分为两种,一种是寄批的,一种是等批的。后者除了在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