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60字。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文学形象学亦即文化间阐释学探讨“他国形象”,这不仅需要了解和认识陌生的文化、语言和心态,更要深刻认识自我文化的价值观。按照现象学的说法,形象是自我指涉的,指向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如巴柔所说:“我‘观看’他者,而他者形象也在传递我本人的某种形象。”他者文化形象总能映照出观察者自我社会的价值观,研究他者形象也是在自我分析。对陌生文化整体特性的判断,与对自我文化的界定密切相关,二者处在不可分的关联之中。这就会给我们提出诸多问题:在观察异域文化时,什么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什么不那么醒目?他者文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的世界观,或者与之相悖?我们见重熟识的还是陌生的事物?倘若见不到与自我文化的可比之处,就一定能发现他者的文化特征吗?另有一个问题是,文学研究所呈现的解释或理解,能在多大程度上加深对陌生文化的理解?
②哲学家和比较文学家布伦纳简要概括了晚近阐释学讨论的起始缘由:“陌生性凸显理解的必要性,只有熟悉性才能解决问题——这依然是状写阐释学讨论之当代状况的核心句子。”这个观点很能让人想起伽达默尔之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熟悉性和陌生性的两极对立,而诠释学的任务就是建立在这种两极对立上。”也就是说,陌生的事物希望被理解,也就可能成为熟悉的事物。从根本上说,要解释文化间的相遇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里存在的不是同一文化的不同时代所造成的陌生性,而是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或者共同的生活世界。有学者根据伽达默尔的观点,引申出两种激进立场:“要么领悟伽达默尔的普遍阐释学,因为它要历史地将异己的东西融入自我,要么排除理解陌生东西的任何可能性。”第一种情形无异于强行接受陌生文化,第二种情形则属于文化相对主义,从根本上排除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③拉丁语中有两个不同的“他者”代词,“alter”和“alius”。作为法国诗学中“alter”和“alius”的例子,莫哈援引了洛蒂的《东方》和谢阁兰的《远古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两种异域情调,能够见出法国浪漫东方梦的典型特征。莫哈区分了两个互补的概念——“陌生感”和“相异性”。“陌生感”以外国人形象来衬托和表达自我,并直接源于一种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异性”则是我们知之甚微的陌生人,亦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他认为,文学中亦能见出“陌生感”与“相异性”的差别,这对探索文学中的他异者或陌生人尤为重要。
④陌生性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现象,它并不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或不再知道某人某事,也不总是带着纯粹消极的意味。相反,它更多的是“一种鲜活的缺席形式,一种在场的缺席,一种咫尺天涯”。萨特、梅洛庞蒂、列维纳斯都曾不厌其烦地论述陌生性问题。胡塞尔也早就关注这个问题,但并未刻意寻找陌生性,他只是遇见了这种现象。当他说出这个关键词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胡塞尔在其“巴黎演讲”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陌生性的自相矛盾的定义,他在回答何为陌生性的问题时,将之描述为“事实可以证明的原本不可接近之事物的可接近性”。换言之:有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可以接近的,但又是无法把握和企及的。
⑤人们赋予陌生文化某些特性和基本结构,亦即高度化约和统一的形象,并用套话来描述陌生文化。保罗•利科强调指出,“社会想象”根植于接受时的阐释过程,而“形象一词首先指称的是对缺席的,然而在异地确存的事物的任意展现……在更偏离本义的意义上,我们将形象称为虚构,它展现的不是缺席的事物,而是不存在的事物”。从这个观念出发,他者形象便是文化或社会所创制,“出现于文学文本……具有幻想或意识形态特性”。正是文学文本将各种异域文化呈现于本土读者,制造出多半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异域形象。“文化间形象学探讨哪些‘他者形象’出现在文学中,这些形象是用哪些手段和效果塑造了文学和艺术上的‘虚幻他者’,以及文学对文化间理解做出或未能做出哪些贡献”。
⑥不是到处可见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见之于礼仪、习俗和种族规训的形而上的观念,可被视为文化的特殊性或曰局部现象。由此,人们可对独特文化生活与对所有文化都有效的客观世界做出区分。这令人想起一条“诠释学规则”,即我们必须从个别来理解整体,而又必须从整体来理解个别,即“阐释学循环”。在新近的文化间哲学研究中,人们较多讨论了叠合和共性的潜能。“不同立场之完全通约和不通约而外,还存在叠合之处和趋同性”。这种看法亦有其阐释学理据,伽达默尔后期阐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理解来自“找到他人也有的共同基石”。若说传统做法是在文化或历史的总体关联中寻找共同点,那么,跨文化现实告诉我们,共同点见之于跨文化现象:俯拾皆是,但没有定点。以研究陌生性著称的当代德国著名现象学家瓦尔登费尔斯,从哲学角度谈到自我与外人的交织:外人中有我,我中有外人。只要谈论关于外人的问题,陌生感就已滞留于我。对瓦氏来说,文化间性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中的固有元素,分为外部世界和本土世界。
⑦在传统的哲学阐释学中,同样具有中心意义的是,若要重构一个文本的意涵,就需在理解过程中克服陌生性,即文本产生与读者阅读之间的历史距离造成的陌生性。这已隐约见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对于两种理解视域的区分,他要通过视域融合来拉近距离,也就是将外来事物融入自身。他创造的“视域融合”概念,“既不是一个个性移入另一个个性中,也不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总是意味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了我们自己的个别性,而且也克服了他人的个别性”。伽达默尔认为,“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这就是精神的基本运动,这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从他物出发向自己本身的返回”。对于伽氏“视域融合”方法,文化间阐释学的倡导者提出了不少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同化、认同或对抗都不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恰当方法,文化间性是共处,旨在通过外国人来看自己,同时更好地理解外国人。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了解和认识陌生的文化、语言和心态,继而深入认识自我文化的价值观,才能去探讨“他国形象”及诸多问题。
B.从根本上去分析,文化间的相遇之所以难以解释,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生活世界。
C.哈莫区分的“相异性”与“陌生感”中,前者源于社会集体想象且服务于自我表达,后者强调对他者的尊重与认可。
D.伽达默尔“视域融合”主张将外来文化完全融入自身,以消除文化间的陌生性,这遭到文化间阐释学倡导者的反对。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的一项是( )
A.“文学形象学”今昔差别与认知偏差
B.“形象”:陌生性、虚构和视域融合
C.“文化间阐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D.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前理解”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加点词“阐释学循环”原理的一项是( )
A.运用现代环保理念对《诗经》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进行重新评价。
B.运用中国传统“阴阳”观念解读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里的“存在与虚无”。
C.通过剖析《红楼梦》人物与贾府命运走向,实现个人与贾府互观理解。
D.通过比较中西方悲剧的差异性,提炼归纳出“命运抗争”的普遍主题。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陌生性”在文化间阐释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材料中瓦尔登费尔斯提出“外人中有我,我中有外人”,强调文化间性的内在交织。请结合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分析在当代跨文化阐释中如何实现“陌生性”与“自我认同”的辩证统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的脾气
陈宝全
①每年秋天,欢喜都要给我捎来洋芋、玉米棒一类的东西。虽不值几个钱,但它们是从老家的地里长出来的,带着家乡的露水、泥土的熟悉气息,甚至还有灰头土脸的虫子混在其中,进城做客。所以,我特别看重和期待这份礼物。
②这几年,欢喜捎来的洋芋大小不一,长相极其丑陋,块茎坑坑洼洼,削皮时突起的疙瘩让刮刀左右为难。以 前可不是这样的,土地以它卓越的天赋创造出形象气质俱佳的庄稼,洋芋长得白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