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170字。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收藏了就等于学习了”“先码住再说”“放进收藏夹吃灰”……这些有趣说法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交媒体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收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又考虑到自己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以消化过多的数字内容。在信息大爆炸和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用户为满足对数字内容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为自己积累有价值的经验性信息,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兴趣和需求的数字信息库和数字知识空间,例如抖音中的好物分享、小红书中的学习经验贴、微信公众号中的健康“小妙招”等。用户还存在一些长期囤积而不愿清理和删除的情况,例如下载但几乎不使用的应用程序、对关键信息的截图、下载到本地的大量图片和音视频等。在信息巨量化的时代,这成为了社交媒体用户应对信息过载的一种自我调适和表达个性追求的手段。然而,随着信息的持续涌入,用户在这个数字信息海洋中迅速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内容,过多的内容积累也会让用户产生心理压力和混乱,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这与从古至今人们对实物的囤积有一定相似之处,即大部分人都有囤积的表现,但并非所有人都呈现临床上表现的囤积病症,甚至达到强迫性囤积的程度。
从概念根源上来说,数字囤积是指“用户积累数字内容,甚至到了失去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程度,严重者还会导致压力和混乱”。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医学领域,并用“数字囤积症”一词用来描述数字囤积的极端情况,现在多指“不断积累数字内容并且难以丢弃的行为”。
数字信息的无限性和用户认知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构成数字囤积的关键矛盾。当今,人们面临的是过载的信息和难以计量的数据,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内容和视听内容种类繁杂。用户在浏览这些内容时会被感兴趣的话题所吸引,权衡价值后选择略过、浏览、囤积或者二次传播。数字囤积还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和收藏行为推荐个性化内容,这会进一步强化用户的数字囤积行为。然而,人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当收藏的内容过多,就会导致信息过载。面对囤积过量的“个性化”信息,用户在短时间内不能处理和消化这些囤积的信息,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决策,从而导致用户认知压力和心理混乱。
(摘编自张铮刘晨旭《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
材料二:
数字囤积分摊了人的记忆负担的同时,又加重了人的精神负担。一方面,杂乱无章囤积各种信息,这些累积起来的未阅读、内化的信息会造成无形的压力。根据蔡格尼克效应,即未完成的事情会持续占用人的大脑记忆,持续堆积的信息过多,好比大量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囤积现象反映了用户既渴望收集信息又难以消化的矛盾。
B.“数字囤积症”现多指不断积累数字内容并且难以丢弃的行为。
C.蔡格尼克效应表明,未完成的事情会持续占用人的大脑记忆,加重焦虑。
D.算法推荐系统虽然会推荐个性化内容,但不会强化用户的数字囤积行为。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囤积过量的“个性化”信息若不及时消化,会导致用户认知压力和心理混乱。
B.数字囤积可能诱发拖延症,进而形成“越囤积越拖延,越拖延越囤积”的恶性循环。
C.用户不停收藏微信公众号,实际是在构建个性化知识库,属于有效信息管理。
D.数字囤积行为无形中会使用户仔细阅读、深度思考和批判吸收的学习能力弱化。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中“数字仓鼠”特点的一项是( )
A.用户定期清理收藏夹,仅保留自己已消化吸收的高价值内容。
B.博主通过点赞功能标记优质视频,方便日后系统化学习。
C.学生下载了20G高考备考资料却从未打开,坚信“存着就能记住”。
D.年龄大的人因担心信息丢失,拒绝使用任何数字收藏工具。
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数字囤积”导致用户形成了哪些低效的学习习惯。
5.某教育博主“收藏夹灰尘过多”,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出合理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