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91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福州福9盟
高中一年语文科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仕”。在那个时代,即算是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测算等等,也都是入仕的本钱,是一个优秀的士大夫所必须具备的。但更重要的当然是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又能文章盖世,遣兴移情,标高自重,具有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魅力,才能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但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最要命的软肋是“知遇难得”,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要么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要么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一隅。于是自古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力图以自己的才能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的圣贤理想的,如范仲淹标榜自己的人格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建设型和忧患型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隐逸型和牢骚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往往生逢乱世或朝政腐败时期,他们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有意使自己边缘化,甚至故意和传统习俗作对。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个个放浪形骸、蔑视礼教,视官场为逐臭之所,不做“君子”而要做“飘摇于天地之外”的“大人先生”(阮籍)。这两类知识分子大体上也就相当于儒家知识分子和道家知识分子,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种互补心态,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分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其身是济天下的资本,济天下是穷独时的向往,向往而不达则是一切牢骚的根源。所以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眼光总是盯着政治和官场,不是争宠揽权,就是愤世嫉俗,少有对自然知识和客观真理的探索和研究。
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根本的毛病在于对权力和政治的依赖性,即使在他们对权势者进行批判时,这种依赖性也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就儒家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确并不都是官场禄蠹,他们对权力的谋求也往往都有十分正当的理由,其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因而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除了对皇权的服从外,还有一个更高的服从对象,这就是“天道”。
当然,“忠君”本身也是“天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忠君”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当“谏臣”,即对皇上的一举一动不是一味服从,而是以“天道”的名义提出批评,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在这种意义上,儒家知识分子也可以看作是“批判型”的知识分子,但这种“批判”是以世所公认且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前提的,而不是立于个人研究的专业和学理基础上的,因而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所蕴含的开拓性和启蒙性。它更多地类似于鲁迅所描绘的奴才的批评:“老爷,您的衣裳破了……”
至于道家知识分子,通常认为他们对社会和整个权力结构的批判表明了他们对政治的独立性,似乎更符合现代批判型知识分子的定义。其实,除了那些抱有“终南捷径”的算计的假隐士外,道家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官场中的不如意者和失败者,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本质上和屈原的《离骚》、《天问》一样,是一种牢骚的发泄和政治上一身清白的表白,或是一种失意后的心理补偿。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境中其实还有一种潜台词:我已与浮嚣的尘世无缘,比那些名利场上的狗苟蝇营之徒要活得有意思得多!因此道家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同样不具有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而只是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它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某些自然知识只不过是这种情绪宣泄的副产品,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更不是他们用来批判社会的专业立场。
(选编自邓晓芒《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材料二:
在隋唐时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精神根底不是归于佛教,就是归于道教。在这个时代,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在《原道》篇里树立道统,以证明儒家思想传承之渊源。中晚唐儒学复兴运动反对佛老虚无主义世界观,并没有达到理论建设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若想入仕,除需熟谙经史谋略,还必须掌握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否则无法获得 “为官一方” 的人望。
B.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体现了儒道知识分子的一种互补心态,二者在对社会批判权力时的立场完全一致。
C.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他们最高的服从对象是“天道”而非皇权。
D. 儒家知识分子的 “批判” 以统治意识形态为前提,鲁迅认为这种批判类似 “奴才的批评”,缺乏真正的开拓性与启蒙性。
2. 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北宋士大夫的精神根底“忧”“仁”“感”得益于宋王朝 “养士” 政策,是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群体精神的共同指向。
B. 中晚唐儒学复兴运动因局限于政治经济层面的批判而未能深入理论建设,北宋士大夫则从价值观层面对抗佛老虚无主义。
C. 刘禹锡对盛衰变化持通达态度,其诗歌多写历史兴亡,而柳宗元遭贬后无法解脱,其山水作品常隐含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D. 柳宗元在《溪居》中 “长歌楚天碧” 的自得,与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超然心境相同,均为主动疏离官场的体现。
3.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北宋士大夫对抗佛老虚无主义世界观核心策略的一项是(3分)
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B. “整顿吏治,裁汰冗官”(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C.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D. “穷理尽性,以正人心之本体”(程颐《伊川易传》)
4. 材料一认为儒道两家知识分子 “对权力和政治的依赖性” 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 根据材料一的分类,柳宗元属于哪类知识分子?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溪居》中 “寂寞” 心态与北宋士大夫 “忧” 的精神有何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