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080字。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 (共33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人们在造物活动中不止于满足“形”下之“致用之器”,更不断探寻着“形”上之“自然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合”“和”思想,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彼此相“和”才能生生不息。“合”则“和”,儒家和道家对“和”的理解_________,无论是道家倡导的与自然“和谐”共处,还是儒家说的“中庸”之道,本质都是“以和为美”“以和为贵”。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天人合一”。《考工记》指出,好的器物制作所需之“美材”_________要符合“天时地气”,然后“巧者合之”。“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无不是先因其地、以其时而取材,然后能工巧匠加以制作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西周思想家史伯认为“和”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与统一,而非简单的趋同。中国传统造物活动正是不断地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万物_________发展变化的规律中,探究“和谐共生”之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如出一辙 必须 周而复始
  B.如出一辙 必需 循环往复
  C.异曲同工 必需 周而复始
  D.异曲同工 必须 循环往复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以和为美”,但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B.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D.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以和为美”,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从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大类。
  B.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继承了《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讲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中有两首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一首是《木兰诗》,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
  C.《蜀道难》,作者李白,本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属于古乐府旧题,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
  D.《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