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72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春景》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 “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 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 下列古诗句中,具有材料一中“通感”特点的一项是(    )
  A.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C.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D.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
  A.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 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从不同角度解析了“通感”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魅力。材料一阐述了通感在古今文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古代诗词中的通感现象,指出其在跨感觉表达中的巧妙。材料二详细探讨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精湛的通感运用,强调其诗情画意的描绘及语言艺术的独特性。材料三则聚焦朱自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揭示了其作品融情入景的深层内涵,提供了情感背景与艺术表现的联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能力。
  A.“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错误。由“……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可知,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