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510字。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条件悬殊,地方性建造材料各不相同,建筑在空间地理上自然分化为土、木两大体系。穴居,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土”文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民居类型;巢居,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化特征,干栏式建筑最早出现于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群众的主要居住方式。
中华文明初期,穴居在由地下到地上的演进过程中,与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产生了双向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形成了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夯土、木构相结合的“茅茨土阶”构筑方式,既用于百姓的居所,也见于考古所发现的夏都二里头宫殿等重大建筑。
春秋至秦汉,“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不仅秦咸阳宫、汉未央宫形制恢宏,楼阁台榭夯土高筑,见于后世的木构体系特征也已成型,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木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筑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交流汇集并得以显现。比如,佛教建筑中的寺院融入祠庙和宅邸,佛塔融入楼阁,经幢融入阙、表;汉族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逐渐改为垂足而坐,建筑内部的高度随之升高;观念上不再“度堂以筵,度室以几”,而是改用“间”作为室内空间的度量单位。五代辽宋至明清,中原、江南、岭南等各地的建筑文化发展已十分成熟。自明代起,夏鲁寺、大昭寺等汉藏合璧建筑风格,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宋代制度化、典章化的基础上,清代的木构体系呈现更多的工巧意味。
几千年来,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从未中断,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地域条件,规范化使其能够满足多样的使用功能,并吸收各种建造工艺特色,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与文化特点。
中华大地盛产土、木、石、竹等多种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疑是最合理的建造方式,形成根植于地域风土的建筑风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黄河中游一带在历史上气候暖湿,森林茂密,地面又覆有厚重的黄土。如此自然和地质条件,孕育了地穴、半地穴、地上木构的建筑形式,木材也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建造材料。各地在沿用木结构建筑支撑体系的同时,围护墙体就地取材、不拘一格。西南地区常用竹编夹泥墙,东北地区习用谷草拉哈墙,西北地区取生土砌筑土坯墙,中原地区以黏土烧制青砖墙。
同时,中华大地上还有各地域、各民族的多元建筑风貌作为补充。陕北地区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洞群,河南地区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地坑院群,冬暖夏凉、节地节材,或隐于梁峁沟壑,或没于土塬之下,“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傣、景颇、德昂等民族的竹楼,是多竹地区仿照木构干栏式建筑而形成,木楼板、竹笆墙、茅草顶,通透轻盈,灵秀多姿。彝族的土掌房厚墙平顶,高低错落、朴实优美。石砌建筑中,布依族用片石、毛石铺设屋面、砌筑墙体,藏族、羌族以石块构筑碉房。此外,还有游牧民族“穹庐为室毡为墙”的移居建筑传统。就地取材,构成了中华建筑文化的诸多分支,形成了中华大地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多种地方形态并存的建造文化体系。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美轮美奂的阿房宫。中华建筑体系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合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周易•系辞》提出“以制器者尚其象”这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见物而起意象,触类而长之”则揭示了传统营造技艺中一个至为重要的观念:“先有象而后制器。”中华建筑之华章璀璨,正得益于掌握此理。
“象”,统指天地间万物之形象及其物性,譬如上古有巢氏观鸟巢之象,因而教民巢居。《周易•系辞》列举了许多由象及物建造宫室的例子。周公作明堂,上圆以象天、下方以法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意识;中国古典建筑中屋顶、梁柱、台基三部分,应对了天、人、地的自然之象;建筑开间数量和尺寸多为奇数,隐喻了以奇数代表天之阳性;宫室建筑形象“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摹了中国建筑的翼角如飞鸟展翅之势,等等。“制器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意向。
“制器尚象”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在基于术数体系的技术实践上。古代工匠通过这一知识体系,确立了数、象、方位之间的图式关联。凭借“制器尚象”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实践,传统营造的技艺文明代代相传,中华建筑的成就辉煌绚烂。
(摘编自张彤闵天怡《华章璀璨——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穴和半地穴建筑体现了黄河流域“土”文化特征,而干栏式建筑则体现了长江流域“水”文化特征。
B.中华建筑体系的连续性、适应性、灵活性和规范化,使得木构建筑体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域条件。
C.中华建筑文化在不同地域展现出多样化的风貌,这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可用建筑材料紧密相关。
D.陕北的靠崖窑洞和河南的地坑院冬暖夏凉;傣族的竹楼通透轻盈;游牧民族的毡帐移动便捷。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提到的“土木共济”建造体系,是中华文明初期,黄河流域的土建筑技术和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B.秦汉时期,诸如秦咸阳宫等宫殿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形式和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这表明此时木构体系的特征已经成型。
C.从宋代开始,建筑的室内空间度量单位由传统的“筵”“几”转变为“间”,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起居方式和观念的演变。
D.对中华建筑的发展来说,“制器尚象”不仅影响了建筑师设计房屋时的思想和美学观念,还促进了传统营造技艺文明的传承。
3.下列选项,能体现中国建筑包容特性的一项是( )
A.古代皇宫和庙宇的建筑规模和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划分。
B.某些朝代的官式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庙宇,有统一的建筑规范和风格。
C.白族建筑除大门瓦檐裙板和门楣花饰部分用木结构外,其余以砖瓦结构为主。
D.某些传统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坚持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
4.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述土木共济建造体系的发展过程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如何理解“制器尚象”这一设计思想?它在中华古典建筑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乐居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把鸟一挂,就蹲在地上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