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980字。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芙蓉”出现的频率可谓极高。“芙蓉”很早以来就指两种花卉,一种是水中的荷花,又名“水芙蓉”;一种是陆生的灌木或小乔木,名为“木芙蓉”。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唐以前,芙蓉就是荷花,一名一物;但唐以后,一名两物,若有人再说芙蓉,听者就要小心了,要辨别说的是水中芙蓉还是树上芙蓉。检索关键词发现,唐前木芙蓉书写几乎为零,唐代木芙蓉诗歌大约20余首,宋代木芙蓉诗歌约240余首。我们的检索结果正与这个论断相吻合,证明唐前诗文确实少见木芙蓉。
木芙蓉的别名有地芙蓉、拒霜、木莲、华木等,唐诗中的木芙蓉大多生长于荒山野岸间。韩愈《木芙蓉》:“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此诗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长于偏僻草丛,想见并不容易,因此他才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芙蓉花随风凋谢。白居易也格外喜爱木芙蓉,多首诗都写到了长于荒野的木芙蓉。如《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诗言木芙蓉长在江边水岸。其《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绝句三首,从诗题即可看出木莲当时长于湖北巴峡山谷间。
晚唐五代诗人仅有少许作品提到了木芙蓉。直到后蜀国主孟昶为其宠妃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木芙蓉之后,它的意象构建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后蜀都城成都也因满城木芙蓉而被雅称为“蓉城”。然而,后蜀文学家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有不少花类,却独不见书写木芙蓉。考其成因,赫然发现《花间集》结集于孟昶广种芙蓉之前。赵崇祚选编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词人作品,包括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后蜀广政三年(940)间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其中有约15位词人常住成都,而当时成都并未广泛种植木芙蓉,木芙蓉的知名度还不太高,蜀人诗作亦少记载。编选《花间集》的截止时间是广政三年(940),而孟昶于广政十三年(950)后才遍植木芙蓉。这一推论也正可佐证浦江清先生的观点:花蕊夫人《宫词》是前蜀王建的花蕊夫人小徐妃所作,而并非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因为如果《宫词》中的百首作品是后蜀花蕊夫人所作,在孟昶遍植木芙蓉邀她同赏时,她本就喜爱木芙蓉,又能诗善画,怎会一首未写?除非她本不善言诗。若是如此,那《宫词》作者更要归属于前蜀花蕊夫人了。因为《宫词》与《花间集》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可推测,木芙蓉彼时还不是平日常见的花卉。否则以诗人之敏感善心,怎么可能一首未写呢?
宋代开始,木芙蓉从荒山野岸正式走向了市井民间。宋灭后蜀之际,宋人闯入成都统领此地,得以欣赏引进木芙蓉花。徐铉《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庭下即可栽种木芙蓉。王禹偁《栽木芙蓉》:“忆在长洲县,手植木芙蓉花。春栽
(摘编自张淑颖《木芙蓉在唐宋花卉文学中的意象构建》)
材料二:
如何识别诗歌中的芙蓉?笔者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三法。一是看时令。如周邦彦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五月开的,无疑是荷花。而明代沈周“芙蓉九日烂尊前,篱脚黄花苦未全”(《九日无菊赏芙蓉》)中秋天开的“芙蓉”,则是木芙蓉了。从季节来判断,这是最准确的区别办法。二是看环境。如“千金买果园,中有芙蓉树”(《北齐太上时童谣》),在果园中的芙蓉树,当然不会是荷花。至于有些在时令和环境都交代得不很清楚的诗句,还有第三法:看上下文意及有关典故。如李白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第十九首),长在山上的,似是木芙蓉,其实是荷花。因为华山莲花峰上有池,传说池中长有千叶莲花,莲花峰也因此而得名。这首诗里的芙蓉,是诗人想象中的仙女手上所拿的荷花。我们对这些一时难以分辨的芙蓉,先别忙于下结论,得从上下文及全篇去分析,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原意。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作品中对每一处自然景物的描写及其艺术作用,“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袁枚《遣兴》)
(摘编自林维纯《古典诗歌中的“芙蓉”辨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唐以前没有木芙蓉,研究者检索唐前相关书写的结果,与这一论断相吻合。
B.韩愈《木芙蓉》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比水芙蓉更为艳丽,所以诗人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花谢。
C.孟昶为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木芙蓉后,后蜀都城被称为“蓉城”,木芙蓉的文学意象也得以开始构建。
D.唐后期至五代的气候资料显示,寒冷期从约800年开始,到950年前后基本结束,持续一个半世纪左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歌中描写的木芙蓉多为野生,如白居易有多首诗都写到长于荒野的木芙蓉。
B.从材料一引用的徐铉、王禹偁的诗作中可见宋代木芙蓉从荒山野岸走向了市井民间。
C.唐朝以后古诗文中的“芙蓉”不一定是指同一种植物,需得仔细辨别,不可匆匆下结论。
D.如果不了解诗歌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及其艺术作用,我们就无法领会诗中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二、三、四段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大致梳理了木芙蓉在唐宋时期的文学书写变化情况。
B.材料一从木芙蓉的生长习性和气候变化的角度解释木芙蓉从北宋时期才开始广泛种植的原因。
C.材料二主要采用归纳法展开论证,并列举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D.两则材料都涉及同一种花卉意象,但论证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意象构建,材料二侧重识别方法。
4.材料一是如何判断《宫词》的作者归属的?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两则材料,判断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荷花),并简要给出理由。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B.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文同《芙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志……”
王愿坚
草地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洗了根皮带的工夫,雨住了,风停了。
谭思云把冲洗干净的皮带系在腰间,往紧里扎了扎,伸手捡了几粒大些的冰雹填进嘴里,就借着树叶上滴下的水洗起草根来。进入草地已经快半个月了,粮食早已吃完,连能吃的野草、野菜也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只好挖起了草根。
正洗着,忽然传来了一声战马的嘶鸣。谭思云高兴起来了。在他的眼前,顿时浮现了一匹高大的战马。那是一匹大青马,身长,裆宽,结实的腰胯上生着一团团毛旋……他连忙把草根收起,塞进皮带里,背起枪,弯腰钻出树丛,向着马叫的方向奔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