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010字。
2026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装置的保护下,落到火星表面。
5月29日,我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按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始,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就徐徐展开了。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在几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下,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像英国广播公司所说:“中国最近在太空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选自《南方日报》《中国青年网》等)
材料二:
自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的南部预选着陆区,已经过去了3年多的时间。几年来,它们获取了哪些宝贵的科学数据?帮助我们解开了哪些关于火星的谜团呢?
有没有水?
祝融号在着陆区附近探测时所走过的岩土,与火星表面常见的火山岩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其层理结构不像是由多年风沙沉积所形成的,反而具备了许多水流冲刷地貌的特点。科学家推测,这些岩石可能形成于北部乌托邦平原古海洋的海退过程,这一推论很好地支持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古海洋的假说。
除此之外,由于地面像一层硬壳,祝融号在火星行走的初期,出现过车轮打滑的情况。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光谱分析后,人们推测这与地面的岩石结构有关,火星地表岩石可能含有水合二氧化硅或含水硫酸盐,这些物质都需要大量的液态水才能形成。
随着探测的不断深入,祝融号发现周围的沙墙上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裂纹,这些裂纹很像液态水蒸发后留下的痕迹,或是大气中的水汽在霜降与降雪过后,在岩土上留下的痕迹。
火星上空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2023年4月,天问一号捕捉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其空间分辨率达到了76米,为国际领先水平。除此之外,天问一号多次穿越火星南北极区,获取了大量火星极区空间环境的重要参
(摘编自韩大洋《询天问火,火星回答了我们什么?》)
材料三:
《火星,我们来了》,是一部写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报告文学。
1958年,我从苏联留学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在钱学森和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航天四老”的领导下,开始走进航天领域。那时候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时,一个简单的小小的电信号连接器,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制造。东方红一号距离地球最远点是2300多千米,而天问一号距离地球最远点是4亿多千米,两者之间,差不多是十几万倍。这还不仅仅是距离长短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其科技含量的云泥之别。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可以说是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缩影。
《火星,我们来了》讲述了许多火星探测科研工作者的故事,他们中很多人我都认识,有一些还是我曾经的老同事。特别是看到一大批年轻人,通过项目的锤炼,快速成长起来,更是令人欣喜。航天系统有一个好传统,接力棒一棒一棒往下传,新人一代一代在成长,砥砺奋进,一往无前。几代航天人的实践和心血凝聚成“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必须传承弘扬。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探火”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孙家栋《〈火星,我们来了〉序言》)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底分离 ②超音速开伞 ③大气进入 ④悬停成像 ⑤抛伞和背罩
A. ②①⑤③④ B. ②①⑤④③ C. ③④②①⑤ D. ③②①⑤④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一号探测器机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后,才准备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但环绕器并不需要在火星着陆。
B. 中国科学家分析推测,火星北部可能曾经存在过古海洋,此依据来源于祝融号对火星着陆区附近岩土的探测。
C. 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为我国开展后续火星探测与科研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D. 按“探火”计划,天问三号将要完成采集火星表面岩土样品并返回地球的任务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目标。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补充“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历史材料,与现实场景形成今昔对比,突显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B. 材料二多处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激发读者阅读和探寻答案的兴趣,强调重点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火星探测的关键问题。
C. 材料三以“国内无法制造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电信号连接器”为例,证明了在科技含量上东方红一号和天问一号有云泥之别。
D. 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都可以说明中国航天人已经把我国建设成了航天大国,正在向航天强国迈进。
4. 承担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与“祝融号”,其命名有何深意?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5. 为什么中国能在太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能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材料通过三则文本立体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材料一以天问一号着陆为核心,用科技说明文的严谨笔法呈现中国火星探测的技术细节;材料二转为科学视角,通过祝融号的发现成果阐释火星科研价值,体现中国航天的国际贡献;材料三则以回忆录形式,通过孙家栋的亲身经历折射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三则材料在时空维度上形成巧妙呼应——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系列,从技术突破到精神传承,共同构建出中国航天"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完整叙事框架。
【1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
王鼎钧①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想念的人,坦白地说,我本来很绝望,①来年的蝴蝶怎能找到去年的花。我读他们的信如读敦煌残卷,此心此情宜狂歌,宜痛饮,宜擂鼓,宜作雕刻。我要像婆娘一样大哭,像守财奴数钱一样细数今昔,像得手的小偷一样暗中安慰。从前,小时候,见过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头子互相抓紧,兴奋地叫道:“老小子,你还没死啊!”我需要同样粗鄙的语言。
中国的人口毕竟由五亿增加到十亿,②泰山虽然石多,缝隙里一线土壤即可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