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80字。
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材料一:
我国的悲剧,无论是悲剧的成分、悲剧的结局、悲剧的人物等方面,都与西洋悲剧不同,说明它的理论也不一样,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我国的悲剧,从悲剧成分的构成特点看,一般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悲和喜似两根藤萝,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波澜起伏,层层递进,成了一种常见的结构特色。这一特点,在古典戏曲理论中常有涉及。
我们说中国悲剧的结构特征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连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规律(尤其体现在爱情悲剧中)。从这一点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在体现这个规律时,我国的悲剧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在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悲喜交集;结局往往是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但是,情感的发展层次,仍有脉络可寻。两者的情感结构方式,大致可以这样来表示:
西方悲剧:喜→悲→大悲
中国悲剧:喜→悲→喜→悲→大悲→小喜
当然,以上只是示意性的一般规律,并非所有西方的悲剧和中国的悲剧都是如此。
尽管莎氏的悲剧有类似中国悲剧的地方,但在西方只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些作家身上的反映,并不是普遍的、稳定的呈现。而我国的古典悲剧,几乎绝大多数如此,长期如此,具有数量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稳定性,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因而,不能因为外国某些作家某些悲剧与我国的悲剧有某些近似之处,而否定我国悲剧的民族特征,正如我国有些悲剧也类似于西方,而不能由此否定西方悲剧的特征一样。
(摘编自《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
材料二: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地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此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
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
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
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
(摘编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物命运方面,西方悲剧只写悲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
B.西方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是突变性的,且情感发展层次并不分明。
C.材料二列举《赵氏孤儿》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在域外文化界引发争议。
D.西方悲剧中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主角,而中国古代戏曲则与之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在体现“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这一规律时,有着不同的特征,不能因为两者有近似之处而否定其各自的特征。
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认作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其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阻碍了我国戏剧创新。
C.西方悲剧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如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市民悲剧,这表明西方悲剧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D.中国古代戏曲中有些作品符合西方悲剧结尾“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如《梧桐雨》《汉宫秋》等。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悲剧中的小人物 B.中国古代有无悲剧
C.论《窦娥冤》的艺术价值 D.西方悲剧的“科学标准”
4.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王国维这样说的理由。
5.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悲剧的民族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碑
李海燕
①雾,弥弥漫漫地裹住了你,裹住了东山顶上那座碑。
那块碑是柴三爷的曾祖父给你的高祖父刻的。高祖父被日本人杀害那年,跟你同龄。他是为了救那个在你家养伤的抗联战士和全村人而死的。
三年前村党支部书记柴三爷因喉部手术失音,卸下担了二十年的担子,你接替了他。村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像土地一样贫瘠。交接那天,柴三爷在纸上写下:希望年轻的你,能彻底改变村庄的面貌。当时你底气十足,告诉柴三爷你想招商引资,然后详细地唠了你的打算。柴三爷听罢,指着东山顶上那座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