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20字。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展览汇聚15家文博单位的249件展品,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千古一帝”的人生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的盛世繁华。一件出自法门寺地宫的玻璃盘,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发着淡蓝的幽光,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历史的深处。
  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硅酸盐岩石中的石英。石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单纯的石英熔点很高,需要1700℃以上,如果加助熔剂可降到1400℃以下。最好的助熔剂是纯碱(碳酸钠)。地中海东岸分布着大量的自然纯碱,所以那里很早就烧制出了玻璃。
  传说欧洲一艘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纯碱,航行在地中海沿线,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于是船员们登上沙滩,搬来木柴,并用几块纯碱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后来发现,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石英含有少量的铁,铁在一般情况下,使玻璃呈现绿色,很像绿松石。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剑身上有八字鸟篆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铨(剑)”,剑身一面装饰着绿松石,一面装饰着两块蓝色的玻璃。所以,在古人心目中,玻璃是高档绿松石的替代品。
  西方的高档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术,曾经多次传入中国。439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北凉,结束了西晋之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丝绸之路再次畅通,北魏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频繁,一段有关玻璃制造的佳话由此产生。
  玻璃古称琉璃,玻璃是南宋之后才逐渐推广的名称。《魏书•西域传》记载:“世祖(太武帝)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关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在大同地区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不断地出土了一些玻璃器,其中既有典型的外国样式的玻璃器,也有从器型到成分检测都能证明是中国自产的玻璃器。这些国产的玻璃器呈现湛蓝的色彩,如同现在大同的蓝天,所以又被称为“大同蓝”。这些“大同蓝”玻璃器的出土,可以证明《维书•西域传》中关于琉璃(玻璃)的记载所言不虚,而且制作玻璃器的原料,就在大同附近的山中。古代中国,技术的拥有者时常秘不示人,玻璃制造技术不容易传承下去。
  乾隆特别喜欢玻璃制品,写过多首与玻璃有关的诗,其中一首称玻璃“内外洞达称我心,虚明映物随所受”。玻璃具有其他天然材料没有的晶莹剔透的特性,与佛法的自性清净相合,因此被佛家视为七宝之一,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被大量引进。
  公元7世纪,阿拉伯(唐朝文献称为大食)国家兴起,大食继承了罗马玻璃器和波斯萨珊玻璃器的制作工艺的精华,又将境外文化及风格融入其中。随着大食与唐王朝的交往,制作精美、装饰华丽的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日渐繁荣。唐大历八年(773年),岭南节度使陆嗣恭在平定哥舒晃叛乱时,在广州“诛戮舶商,没其财数百万私有之”(《新唐书•陆嗣恭传》),并将掠夺来的九寸琉璃盘献给代宗,代宗“以为至宝”。
  “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在唐代,有正史记载的大食国遣使来朝多达39次,而民间的往来更加频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古代中国玻璃多为境外输入,长期以来中国自身对玻璃技术的钻研不够深入和全面,玻璃技术的传承面临挑战。
  (摘编自杭侃《玻璃在古代中国的奇妙旅程》)
  材料二:
  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始终与域外文化保持着联系,文化交流贯穿于工艺发展始终。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方的高档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术通过文化、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览汇聚的众多展品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展品中有玻璃器物。
  B.地中海东岸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烧制出玻璃的地域,是因为这一地域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石英原料优势。
  C.北魏太武帝时丝绸之路再次畅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及玻璃制造技术的传入,北魏出现了国产的玻璃器。
  D.古代中国与域外有关玻璃工艺的文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不同,但很长时间内玻璃都以域外“输入”为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玻璃古称琉璃,南宋之后逐渐改称为玻璃,大同地区出土的玻璃器可以证明《魏书•西域传》中有关琉璃(玻璃)的记载的真实性。
  B.越王勾践剑剑身的两面分别装饰着绿松石和玻璃,这表明在古人心中玻璃是高档绿松石的替代品,玻璃的价值高于绿松石。
  C.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玻璃被大量引进;乾隆也喜欢玻璃制品,他认为玻璃具有晶莹剔透的特性,与佛法的自性清净相合。
  D.丝绸之路的繁荣,为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提供了便利,沿线地域的新疆天山南北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制造玻璃的地方。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讲述玻璃的原料、起源传说以及具体的制作过程等,展现了玻璃在古代中国的奇妙旅程。
  B.唐代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这些交流中既有官方的交流,也有民间的往来。
  C.古代域外玻璃长期输入中国,与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发展滞后有关,古代中国玻璃工艺不像陶瓷等工艺那样发达。
  D.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外玻璃贸易与技术的交流更为频繁,新疆天山南北出土的玻璃制品就是历史的见证。
  4.古代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为什么容易失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
  5.材料二认为“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呈现出既独立又融通的风格面貌”,这样的风格面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魂衫
  老藤
  这些年,兵团重视“文化润疆”,63团顺势而为,把团场史馆建设摆上了位置,我受命收集馆陈文物,和同事甜甜兴致勃勃到七连来“淘宝”。
  我决定去拜访苏少楠,苏少楠的情况我听说过一些,知道他是山东海阳人,20世纪60年代初从部队转业来63团支边。
  到老苏家后,握过手,在沙发上坐下,没待我说明来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