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12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语文
  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1~3题12分)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袁鹰的《井冈翠竹》是作者当年访问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后所作。文章诞生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旨在通过井冈山的翠竹意象,回(sù)革命历史并呼应时代精神,传递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融合的主题。
  作品以井冈山的毛竹为主线,先以诗意的语言描绘竹海的外形之美,将其比喻为“岗哨”“奇兵”,赋予其革命气韵;继而追忆革命战争时期翠竹的贡献——竹钉御敌、竹筒送粮、竹扁担挑革命重担,展现其“神勇”;最后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翠竹化身建材支援全国建设,体现其“奉献精神”。全文以竹喻人,表面赞竹,实则(ōu)歌井冈山人民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革命品格,并延伸至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
  写作特色上,袁鹰融合抒情、议论与叙事,语言凝练且富有画面感。他善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感染力;还用顶真手法强化翠竹顽强的生命力。象征手法的贯穿使自然物象升华为革命精神的载体,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交织,赋予散文深沉的历史厚重感与澎湃的时代激情。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回(sù)______   ②(ōu)歌______   ③载体______   ④澎湃______
  (2)结合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文字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井冈翠竹》一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竹喻人。
  B. 从第二、三段文字看,《井冈翠竹》一文主要运用象征手法,井冈翠竹实则是革命精神的载体,文章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C. 全文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其目的是使语言形象优美,读起来有气势。
  D. “井冈翠竹”是《井冈翠竹》这篇文章的线索,贯穿于全文对井冈山的毛竹的外形描写、贡献追忆和精神赞颂之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①回溯(huí sù):回顾、回想过去的事情或经历,追寻事物发展的踪迹。
  ②讴歌(ōu gē):用歌唱、言辞等方式热烈地赞美、颂扬人或事物。
  ③载体(zài tǐ):能够承载、传递某种物质、信息、精神或文化等的事物或媒介。
  ④澎湃(péng pài):形容水流汹涌奔腾的样子,也可比喻情绪、声势等热烈激昂、起伏动荡。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赏析。
  C.根据第③段“他善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感染力”可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目的是增强感染力”,选项中“目的是使语言形象优美,读起来有气势”仅停留在语言表面效果,未触及文段中修辞服务于“情感表达与主题传递”的核心目的,表述片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C. 《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 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3. 请你参加以“玩转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
  (1)文物表情包不仅给网络社交带来了新的火花,还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请你从下面的文物中任选一个,给它配上一句合适的话,组成新的表情包。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访中,同学们发现当地的部分古建筑遭到人为破坏,请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大家共同珍惜、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小贴士:宣传标语的特点: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修辞鲜明、表情达意准确。
  第二部分(4~20题58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6分)
  4.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古人登高赋诗,有这样一些缘由:怀人思乡,满目愁绪,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凭高怀古,慨叹人生,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念天地之悠悠,______”;抒发豪情,吐露志向,如杜甫在《望岳》中写“______,一览众山小”。
  (2)向前行走吧!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方一定有惊喜和收获,正如陆游 《游山西村》中所写,“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向上攀登吧!只有登高远眺,才能无畏障碍,饱览胜景,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写,“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