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650字。

  2026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白 露 为 霜
  桂花落尽,接着又是秋雨。风露变换天地气息,凉意开始往皮肤下渗,前段时间如影随形的焦灼最近却不明不白地消失了。也有一些起念,也有一些放弃,好像不再愿意像从前那样执着,界限也不那么分明。不知道跟这时节有没有关系。
  《月令集》中写这个节气时言辞流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是说从这时起清晨植物上就可以看见凝露了,但因为其他季节也有露水,总要区别开。于是,古人用春夏秋冬四时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来为它们命名,秋属金,金色白,因此得名白露。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左思风力”的主角左思就曾经留意过这个节气————“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露意已被染得很足。可是后来的白居易仍忙不迭地为这一节气再补一笔:“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这下算把处署后残余下的那么点儿暑气驱得半点不剩了。也许是觉得这零星露水太过单薄,于是诗人们就拉别的意象来与它相衬。其中出镜率高的,当属秋天的风。宋代秦观写过一首叫《鹊桥仙》的词,里面最著名的一句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金风玉露”就是“秋风白露”,这里用它来比喻恋人间的相逢,毕竟只有白露赶上了早已等在这里的秋风,才能共同催产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风化而无形,难捕捉,但容易为人所感。尤其不同季节的风,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里“金风”并不只是秋风的一个比喻,而是古代沿袭下来的说法。《警世通言》里就提到过一年四季的风的不同名字:“春天为和风,夏天为熏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秋风在古代被称作“金风”,这名字乍一听和秋天给人的印象很搭配,但它并不是完全来源于此。唐代学者李善曾在注点古籍时为“金风”下过这样一个注解:“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这是除了五行外,再次把四季与中国传统的四方概念联系起来,于是,金风也常被叫作“西风”。“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古诗文中也常能见到这个词,很有摇曳的风致。
  人的多愁善感最容易发生在季节的转换中,所以秋风很轻易就能撩动人们的心弦。相传诗仙李白曾为秋风写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吹起物候的异动,除了草木上坠落的露水,还有明月、寒鸦、落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叶,似乎此时所有的意象都被西风囫囵着卷入人们的眼底、心中。魏晋时佚名氏传下《子夜四时歌》,其中《秋歌》有这样的一首:“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人们看见秋风起,于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这是常情。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轶事,差不多也正发生在白露时节。“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季鹰就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当时他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吹起,想起家乡吴中的风物美食,便辞官归家,享受他向往的适意人生。
  其实,当时的晋王朝正赶上八王之乱,八王之一的齐王对他正有笼络之意,但张翰不愿卷入其中,“秋风起”恐怕只是他的一个借口,但这借口找得太有根基、太合乎中国人的常情,所以他得以成功脱身,避开了一场浩劫。所以后来人们才说“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莼鲈”。
  随着这则轶事一同留下来的还有张翰当时写下的那首《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这诗写得调又高又看似实在,把远离复杂政治的潜愿,通过一场秋风转嫁在口腹之欲上,让人笑叹之余不得不理解他如此“正常”的需求,于是他这一番“思食之举”就成为千古谈资。古人送友归乡时常需要拉他出来做榜样,比如唐人郎士元送好友归吴时就宽慰友人说:“看取庭芜白露新,劝君不用久风尘。秋来多见长安客,解爱鲈鱼能几人。”
  但到底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潇洒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就在他的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叹息:“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同样是秋风起兮的白露时节,但不同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有人觉得是寒,有人则觉得是凉;有人觉得“萧瑟”,有人则觉得“舒旷”。
  但不管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秋风兀自潇潇,白露后草木上凝结的露水也兀自一天天密起来。“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天地间难得有这么温润的时刻。这几天不妨起早一些去外头吹吹风弹弹露,享受这“胜却人间无数”的好时节。
  (摘编自晏藜《桃花与蟹:四季里的风物中国》)
  1.下列关于白露节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露节气的出现,意味着暑热天气已经结束,天气开始转凉;因秋露颜色像金一样白,故命名此节令为白露。
  B.白露节气一般在农历八月,秋风和秋露是白露节气的显著标志,“金风玉露”用直白的话说就是“秋风白露”。
  C.因白露时节露水浓重,树枝开始由柔软变得僵硬,树叶渐渐变黄,荷叶也呈现出衰败的样子,秋的气息渐浓。
  D.白露时节,秋风萧瑟却不失清爽,秋露清凉而不失温润,因此,白露是一年四季中适合游玩的最佳时节。
  2.下列对文中关于古代文人感受秋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思、白居易和秦观,他们都通过对秋风、秋露的描述,体现了物候的变化,传递出世间美好的情愫。
  B.秋风撩动了李白的心情,他在诗作中通过展现以秋风为意象的秋意,将相思之苦的况味烘托出来。
  C.郎士元将张翰见秋风起而产生的“思食之举”的典故嵌入诗中,寄寓了对友人的劝慰,表现出洒脱气度。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D.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张翰的典故,结合国家命运和自身处境,传达出无奈的叹息。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如果说香草以屈原为知己,那么      ①      。张翰在秋风中的事件,仔细分析起来,包含了下面几层意义。首先,张翰家乡的莼鲈是令人难忘的美味,张翰的味觉欲望吞没了其他欲望。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层意义则是思乡,在异乡      ②      ,是张翰的思乡场景,“莼鲈之思”由此沉淀为古代文人的思乡密码。张翰事件的第三层意义     ③     ,风云莫测的时代,随时潜伏着危险,张翰的选择应是保全自己的最为安全的方法了。
  4.文中大量引用古诗词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5.文中所写秋之“凉”,与郁达夫《故都的秋》所写秋之“凉”有怎样不同的意蕴?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的意蕴?(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狼烟北平(节选)
  都 梁
  北平的南城历来有“梨园之乡”的美称,因前门外一带商号集中,随之而来的旅店、戏园子等服务娱乐设施也相继开业。当初徽班进京时就住在这一地区,昆班和梆子班及后来形成的京剧班也相继在这一带演出、居住,虽经几度乔迁,但终未离开南城前门外一带,加之梨园界相互结亲,构成家族,二百年来居住着数以百计的梨园世家。
  武生名角儿杨易臣的寓所位于煤市街南口内的大马神庙11号,院子坐落在胡同路南的一个宽巷内尽头处。宅第大门朝东,分南北两院,南院住着杨易臣的母亲杨刘氏,北院为杨易臣一家居住。文三儿把洋车停在院门外,扶罗教授下了车,杨家的佣人王妈一见罗教授便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