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470字。

  2026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
  语 文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对宇宙的凝视,始于远古篝火旁对星轨的敬畏,延续于敦煌莫高窟第61窟《炽盛光佛经变图》的二十八宿彩绘中,更将奔赴未来月球熔岩管基地的量子通信阵列。《宇宙发现之旅》《人类仰望星空时》《宇宙生命起源》《重返月球》《她们登上了太空》,这五本书犹如五颗轨道交错的星辰,共同构建起一幅关于宇宙探索的多维图谱。它们以科学为经、人文为纬,在星际尺度的叙事中,揭示出人类文明自我认知的深层逻辑。每一次望远镜的升级,都是文明认知器官的进化;每一次火箭的升空,都是哲学思辨的实体化投射。而NASA宇航员威廉姆斯与威尔莫尔长达286天的太空滞留与归航事件,恰似一簇跃动的星际火种,将抽象哲思具象化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鲜活注脚,以多重维度折射出科学、伦理与文明认知的深层互动。
  从认知革命到哲学重构,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宇宙发现之旅》中提出的“宇宙公民”概念,构成了五部著作的共同精神底色。他以138亿年的时空长河为坐标系,将人类文明比喻为“宇宙蛋糕上的糖霜”,这种视角转换颠覆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叙事。此外,认知范式的转变,在《宇宙生命起源》中也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追问。作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杰克•绍斯塔克和天体物理学家马里奥•利维奥通过“信息——能量耦合系统”的生命定义,将土卫六的甲烷湖泊与实验室原生细胞并置,证明碳基生命可能只是宇宙生命树的偶然分支。
  “宇宙公民”的概念在美国宇航员威廉姆斯与威尔莫尔的太空困境中获得了戏剧性诠释。当波音“星际客机”飞船因推进器氮气泄漏与姿态控制失效导致滞留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命题在真空环境中获得了新解——技术系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但人类的适应能力却展现出惊人韧性。威廉姆斯在太空行走中创造62小时的女性纪录,宇航员们通过900小时的科学实验维持空间站运转,机械故障的“荒诞”转化为生命意志的胜利,生命本质也在极端环境下被重新定义,正如生命体在混沌边缘维持负熵的过程。
  在技术狂飙中的伦理困境方面,在NASA对归航过程的直播过程中,哈勃望远镜的“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溅落的直播画面,共同构成数字时代的天体崇拜仪式。在这场商业航天开启月球淘金热之际,约瑟夫•西尔克在《重返月球》一书中敲响了警钟:SpaceX的“先占原则”可能重演地球殖民史,氦-3资源争夺或将催生新型地缘冲突。这种忧虑在《宇宙生命起源》中延伸至文明存续层面,两位作者提出“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可能是宇宙文明的普遍坟场。技术突破必须与伦理进化同步,否则星际探索终将沦为文明的自毁程序。
  (摘自文汇《太空奥德赛:在星辰褶皱中照见人类文明镜像》)
  材料二:
  现在的人类,以国家作为划分,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自己的国籍。国家和国家之间,有合作有对抗。以国家为范畴来看的话,保护自己的国家,免受其他国家的侵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国家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国家公民应尽的义务。
  如果人类文明仅停留在国家的层面上,那么就是一种比较低端的文明。我们这个地球上,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大家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还互相拆台。在没有外星文明入
  1. 下列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约瑟夫•西尔克在《重返月球》中担忧,SpaceX的“先占原则”可能导致地球殖民史重演,氦-3资源争夺或将催生新型地缘冲突,这体现了技术狂飙中的伦理困境。
  B. 《宇宙生命起源》提出的“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可能是宇宙文明的普遍威胁,这一观点与技术突破需同步伦理进化的主张相呼应。
  C. 哈勃望远镜“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溅落直播构成的“数字时代天体崇拜仪式”,是西尔克提出资源争夺警示的直接依据。
  D.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宇宙公民”概念,以138亿年时空为坐标系,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叙事,成为五部著作的共同精神底色。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宇宙公民”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宇宙公民”需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材料二则强调其源于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
  B. 材料一将“宇宙公民”视为认知革命的结果,材料二将其定位为文明演化的终极阶段。
  C. 材料一以具体太空事件诠释“宇宙公民”的哲学内涵,材料二通过历史案例论证其现实必然性。
  D. 材料一的“宇宙公民”包含伦理约束,材料二的“宇宙公民”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3. 根据材料一,下列最能体现“技术突破必须与伦理进化同步”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
  A. 威廉姆斯在太空行走中创造62小时女性纪录,展现人类适应能力。
  B. 哈勃望远镜“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直播构成数字崇拜仪式。
  C. 《宇宙生命起源》提出“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风险。
  D.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哲学命题在太空困境中获得新解。
  4. 材料一将五部著作比作“五颗轨道交错的星辰”,材料二用“国家公民—地球村民—宇宙居民”的链条描述文明演化。请分别简析这两种比喻在表达上的妙处。
  5. 两则材料均提及“宇宙公民”概念,但对其实现的“驱动力”阐释不同。请结合材料,从“认知革命”与“现实困境”两个维度,分析“宇宙公民”成为可能的深层逻辑,并谈谈这一概念对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启示。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宇宙探索为主题,通过两则材料构建了科学、哲学与文明演化的多维对话。材料一以五部著作为载体,探讨技术突破与伦理进化的辩证关系,强调“宇宙公民”的认知革命意义;材料二则从文明演化的宏观视角,提出从国家到宇宙的层级跨越。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人类对自身定位的深刻思考,既有科学理性的冷峻审视,又包含哲学思辨的终极关怀,展现了人类文明在星际尺度下的自我认知与未来想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潇潇雨声迟(节选)
  孟栀晚
  高一开学那天,我在报到处的公告栏前第三次看到了那个名字。
  阮雨声。
  墨迹在白纸上洇开一点毛边,像极了小学毕业照里他被雨水打湿的衬衫领口。我捏着刚领的校服手册转身,撞进一片带着皂角香的阴影里。
  “叶潇?”
  声音比记忆里沉了些,尾音还留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我抬头时,正看见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左手拎着的军训水壶晃出细碎的水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