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77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水,既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水”这一意象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其内涵早已超越自然物质范畴,演化为承载伦理、政治与哲学意涵的价值符号。从《诗经•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文明起源想象,到《老子》“上善若水”的至德推类;从《管子•水地》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宇宙论,到《孟子》以水“就下”之性推类“民归仁政”的政治合法性。在先哲的认知中,“水”意象既是自然之真的具象,又是价值之善的化身。他们不仅关注水的流动、润泽、清浊等物理特征,更从水的功能中提炼出生存智慧,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推类方式,将水的物理特征与人的道德、政治实践相联结。
  ②为何水能成为中国逻辑实践中“推类”思维的典型载体?关键在于“类同理同”的思维模式,即从水的属性、状态、功能提炼出类属性或类事理的相似性,进而将其映射为治国理念、处世哲学与社会理想,形成物理属性—伦理映射—价值实践的逻辑机制。
  ③物理属性的分类与观察。先秦文献中对水的认知细致入微,其物理属性可归纳为两大维度。其一,属性维度。例如,有始有终,《荀子•君道》“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水源清澈则下游清澈,被赋予君为“民之源”、君王需修德以正本清源的象征意义;流向趋下,《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水“就下”的天然倾向成为“民归仁政”的推类基础;无形随势,《庄子•列御寇》“水流乎无形”,水随器成形、因势而变,后被引申为灵活应变的处世智慧。其二,功能维度。例如,润泽万物,《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滋养生命却“不争”喻指无私利他的道德境界;承载覆舟,《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的载舟之力与覆舟之险成为“民本思想”的具象表达;平准如镜,《庄子•天道》“平中准,大匠取法焉”,静止之水的平面特性被抽象为公正无私的价值标准。这些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类同理同”的思维机制,被系统性地关联至人类社会的伦理与政治领域。
  ④伦理映射与价值实践的运作机制。推类思维通过引证谕证①实现从物理到伦理的转化,其核心在于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构建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类事理关联。如《老子》第八章从“上善若水”到“不争之德”的推类。关于物理属性,老子观察到水“处众人之所恶”却“善利万物”,于是将水的谦下、不争映射为圣人之德,提出“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其伦理映射;最终,治国当“无为而治”,军事当“以静制动”,个人当“守柔处弱”,形成一套以“不争”为核心的实践哲学,这是其价值结论。
  ⑤“水”意象的推类实践,本质上是将自然规律(物理之真)转化为伦理规范(价值之善)的符号化过程。通过“类同理同”的推类思维机制,先秦哲人不仅解释了水的自然属性,更将其升华为一套指导社会实践的价值体系。这种逻辑实践既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传统,亦凸显了中国传统逻辑“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质,即逻辑的终极意义在于为“求善求治”提供思想资源。
  ⑥中国古代逻辑实践中,“水”意象推类论证的评估标准主要在于价值有效性与情境说服力。先秦哲人通过水的物理属性谕证伦理规范时,既追求价值导向的正当性,又注重具体情境中的实际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论证逻辑。
  ⑦一方面,价值有效性在于社会正当与行为指导。价值有效性是“水”意象推类论证的首要标准,强调伦理映射需符合社会共识的“善治”目标,并能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规范。社会正当性是指水的伦理化以“求善”为根基,服务于“引人向善”的终极目标。如《管子•水地》将水的“清浊”与民众道德直接关联,认为“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提出“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将治水与治民统一为“求善”的社会工程。行为指导性是指“水”意象的推类需符合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最终能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如《商君书•君臣》“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以水就下谕证君王行赏罚以导民趋利,这是明确且具体的政策上层设计。总的说来,价值有效性是“推类”思维的合法性来源,确保水的物理属性转化为社会认可的价值共识。
  ⑧另一方面,情境说服力在于语境适配与公共传播,即强调论证需契合具体语境,并能通过公共知识的传播形成广泛认同。其实现依赖两个层面:其一,语境灵活性,主要指“水”意象的同一物理属性可因语境不同映射多元价值,即一理多用的动态诠释。如“水就下”,《孟子》既论证了“民归仁政”的政治合法性,亦驳斥了告子“性无善不善”之说,夯实“性善论”的哲学根基;《商君书•赏刑》则以“民趋利”解读,为法家“以利导民”的赏罚制度提供人性论支撑;《墨子•兼爱下》强调君王若以赏罚推行兼爱,则天下人追求兼相爱交相利,如水就下般不可阻挡。这种灵活性使水的推类逻辑能适配不同学派、不同议题的需求,增强论证的实用价值。其二,公共知识固化,主要指通过从经典到成语的传播过程,先秦哲人关于水的伦理意涵逐渐固化为民族公共知识。例如,“上善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命题成为文化共识;“源清流清”“水深火热”等成语通过历史经验的沉淀,脱离具体语境而获得普适性意义。这种传播不仅强化了水的符号价值,也使推类思维的结论得以跨越时空,持续影响后世的政治与伦理实践。
  (摘编自乔凯丽、王克喜《水意象与中国古代推类逻辑》)
  【注】①引征,引出、征用一个具有公共知识的生活经验或历史经验作为“推类”的前提;谕证,以联想的工作机制用引征的前提隐喻或意涵当下所要说明的治国理政道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是先民认识自然的载体,因此演化为承载伦理、政治与哲学意涵的价值符号。
  B.通过引征谕证构建起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类事理关联,这说明推类思维并非严格的实证推理。
  C.老子用水的谦下、不争类推圣人之德,最终形成了以“不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用以指导行动。
  D.文中提到的“水”意象推类论证的评估标准可以表示为: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引用古代文献,证明先秦哲人通过水的物理属性谕证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提升了理论高度和可信度。
  B.文章从“水”意象的自然属性和价值意涵的关联人手,剖析“推类思维”的逻辑机制及评估标准,思路清晰。
  C.文中第一次提“载舟覆舟”是为阐明“水”的伦理映射与价值实践的运作机制,第二次则为解释“文化共识”。
  D.文中多次使用表示并列和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使论述语言更有条理,论述角度更加丰富,增强了逻辑性。
  3.下列诗句中的“水”意象没有超越自然物质范畴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D.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4.推类思维可以将物理特性映射到人类社会的伦理和政治领域。请结合所给篇目及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推类是在先秦时代产生的推理模式。先秦诸子中,这种“类同理同”的推类思维技巧比比皆是:《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借助一事,推论齐宣王具有仁爱之心;《劝学》中,荀子用“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说明学习需要,才能取得进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通过探寻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类推出,使齐威王认识到察纳雅言的必要。这种思维模式对道德和政治的思考并不是孤立的,体现的是一种。
  5.请结合原文内容,总结在中国古代逻辑实践中推类思维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苍苍琴
  迟子建
  我最早聆听的琴声,是小提琴。
  童年在小山村时,清晨时分,要是父亲唤我们起床得不到响应的话,他会动用两大法宝,这两大法宝是:狗和小提琴。
  父亲会把屋门敞开,将在院子中守完夜的狗放进我的睡房,狗摇头摆尾地进来,欢天喜地地把两只前爪搭在炕沿儿上,伸出柔软的舌头,哼哧哼哧地舔我的脸,直到把我舔醒。
  要么,父亲会取下挂在墙上的小提琴,站在炕前,有板有眼地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