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66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时量: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不平凡的2024年,中国人留下坚实的奋进足印。新的征程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将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
文化,之于当代中国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文化思想,又将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大厦筑牢精神基石?
在历史中探寻,来路清晰可辨。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自强不息、辉光日新,塑造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进程。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大潮中,如何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如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新课题。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深沉的文化情怀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激起强烈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阐述自己的文化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唤醒中华文化基因,同时赋予其现代化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焕发出更加澎湃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
在实践中求索,答案愈加鲜明。
文者,贯道之器也。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远。
以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民族根和魂所在,以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振民族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永远挺立的精神脊梁。
历史从哪里开始,文化就从哪里启程;未来向哪里行进,思想就向哪里延伸。
洞察世界文化激荡新的态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回应中华文明发展新的课题,推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立足文化强国建设新的阶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握社会思想文化新的特点,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的伟力,推动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新时代的创新创造,气象万千。
(二)
2024年金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
秦岭脚下的一幕意蕴深长:走进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前,总书记停下脚步,沿着玻璃展柜缓缓环绕一周,久久注视。
三千多年前,“中国”二字镌刻于何尊内底。而今,这两个字不仅代表一个矢志复兴的东方大国,也指代一个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古老文明。
跨越时空的凝望,此刻仿佛是隐喻——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历史的能量如潮奔涌,文明的底
1. 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塑造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起在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
B. 如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日益重要,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的国家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C.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注入历史能量,让文明底色更加厚重深沉。
D.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层面 变革发展,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塑升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物质富足,让中国人民精神富有只是过程中的追求。
2. 根据材料第一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对何尊的凝望,隐喻着从历史走向未来,在中华文明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B.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它融入了当代人间烟火,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一个缩影。
C.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时代精神创新表达塑“形”、文化自信铸“魂”,普通中国人的文化追求为世界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途径。
D.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感召下,共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下列对材料相关问题的解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第一节多处连用多个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答:有力地引导读者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并强化了历史感重要性的观点表达。
B. 问:本文画横线的句子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观照,更有未来指向,逻辑严密,形象生动。
C. 问:若语料分文学、新闻、政论、科技、应用文等五大类体裁,推测本文体裁。
答:因为该文章出自《光明日报》,故属于新闻。
D. 问:本文采用分节的方式展开论述的作用如何?
答:使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从不同方面深入理解论述主题。
4. 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小付同学整理了下图所示资料。结合材料,找出小付整理该资料的依据。
5. 结合材料,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脊梁”。
(二)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枣
李娟
抢在葵花成熟之前,沙枣抢先一步丰收了。
我妈在地里干完活,经过果实累累的沙枣林,随手折了一大枝沙枣回家。她薅下大把大把的果实抛洒在门前空地上。下一秒钟,所有的鸡全部到齐,吵吵吵闹闹埋头争抢。
我妈像雷锋一样欣慰地看着这幕情景,扭头对我说:“这就是麻雀们整个冬天里的口粮。”
此地的麻雀何其富足!
冬日里的每一天,它们起床后,像掀开棉被一般抖落翅膀上的雪,往最近的沙枣枝一跳,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