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37440字。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贵百河”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8月摸底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渔与纪昀对“闹”字的质疑,表明古人对“通感”这一艺术手法普遍缺乏认知和欣赏能力。
  B. 钱锺书引用培根关于音乐声调与水面光芒的论述,意在强调通感是哲学家对自然奥秘的独特发现。
  C. 刘泰隆认为,《荷塘月色》中“通感”的运用,是为迎合现代散文的创新潮流而使用奇特新颖的技巧。
  D. 孙绍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解读,引入伦理视角,为理解其追求的“自由”性质提供了新维度。
  2. 下列语句中,最能体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论述的“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
  A.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你可知道那地方?(歌德《迷娘》)
  B.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C.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亭四顾》)
  D.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为证实“月夜蝉声”的真实性进行亲身体察,体现了他创作中求真务实的“缜密审察精神”。
  B. 刘泰隆强调朱自清以敏锐感觉发掘自然中的“诗”,这与朱自清关于“诗与感觉”的观点高度契合。
  C. 《荷塘月色》“顺口”“顺耳”“顺眼”的特点,是朱自清“新而不失自然”语言主张的成功实践。
  D. 孙绍振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感受到的“自由”本质上是伦理性的,是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的直接反映。
  4. 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的观点,这样的引用各有哪些好处?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通感”艺术手法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通过宋祁、苏轼的诗例与李渔、纪昀的质疑对比,阐释通感的审美特征;材料二以《荷塘月色》为例,分析朱自清如何运用通感创造诗画意境;材料三则从创作心理切入,揭示文本背后的伦理困境。三则材料形成由艺术技法到创作实践再到作家心理的递进式解读,展现文学批评的不同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一艺术手法普遍缺乏认知和欣赏能力”错误,材料一仅举李渔、纪昀为例说明“部分”古人未能领会,且指出“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能推出“普遍缺乏”。
  B.“意在强调通感是哲学家对自然奥秘的独特发现”错误,钱锺书引用培根意在说明通感是“大自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