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00个字。
  气象物候(专题)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 
  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