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4课时,约7930字。

气象物候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中学部)李忠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2、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教学设想
本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建议略读课文,两篇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对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及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相应的说明知识得到巩固。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写出有关的笔记。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一 课 时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以情致导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我们以前学的《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这一课是什么结构形式呢?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边读边勾画出能体现文章结构的关键词。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这篇说明文是介绍如何看云识天气的,文章的第二部分(2—6段)就是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该部分,读后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云的种类 云的形状、特点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 很高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积 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000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
卷层云 仿佛白色绸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2000米左右 马上就要下暴雨
2、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的非常的生动、形象。请同学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明确: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