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370字。
河北省示范高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火灾频发的地区一定是环境恶劣,生物较少。其实不然,山火肆虐之地的物种丰富度与其他地区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加出色。
例如,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很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而世界上的五个地中海型气候区,无一例外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它们总共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2%左右,却是全球大约六分之一植物物种的家园。
在地中海型气候下,频繁的火灾几乎都出现在炎热干旱的夏季,这就使火灾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成为一种合适的选择压力,改变了当地植物的进化方向。
目前已有一些假说解释火促进植物多样化的机理。生态学上的中间扰动假说认为,如果火灾间隔期太短,植物可能因来不及产生种子等繁殖体而被淘汰;如果间隔期太长又可能已超过植物的生命周期;而间隔期合适的火有利于产生或储存了足够种子的植物进行自我更新。热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假说则认为,火灾使生态系统出现新的小规模“镶嵌”环境,小片不同性质的环境间隔分布,出现了更多多样化的生态位,为更多物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
A ?
4亿年前的木炭化石证明植物很早以前就必须面对火灾的威胁。一些研究显示,裸子植物在约1亿年前就出现了部分适应火烧的性状,而被子植物在白垩纪的广泛传播也与当时大气中含氧量高、火灾频发有关。
在与火同行的漫长岁月里,对火的适应使一些植物谱系在竞争中更有优势,促成了它们的兴盛。例如,松属Pinus作为裸子植物中最大的属,包含100多个物种,占据着北半球广阔的针叶林,其扩散和多样化就与对火的适应密切相关。
对那些能够适应火烧的植物来说,火灾不仅烧死了竞争对手,为自己腾出更多资源,灰烬中还留下大量营养物质供其利用(农业上的“刀耕火种”也利用了这个原理)。
那么,为了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植物都演化出了哪些适应性特征呢?
抵抗火灾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增强机械防御,靠坚硬的装甲保护内部组织。这类植物主要是高大乔木,靠近地面处树皮很厚,可以抵御地面火的袭击。同时,它们的枝叶往往生长于植株上部较高处,树干中部有很长一段没有分枝,形成一个隔离层,使地面的火焰不能触及上部枝叶。
当火灾来临时,植物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繁殖体。因此,暴露在火灾风险下的植物需要对种子加以严格保护,使其能安然度过烈焰的炙烤。很多植物演化出了一种特性,它们的种子被保护在木质的果实或球果内,成熟后并不立即开裂,只有在高温烘烤后才会开裂并释放内部的种子。这种特性使植物具有防御林冠火的能力。即使树冠的枝叶在火灾中遭受较大损伤,只要种子还安然无恙,植物就可以成功地繁衍后代。这些树木往往会将一部分枯枝留在树干上,将火焰引向林冠层,通过火烧促进种子散布。
一般在一次火灾发生后,地面上的可燃物大部分被烧掉,短期内难以再次起火,有些植物种子就利用这个时期萌发生长。它们的种皮机械强度高,比较耐火,成熟后先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受到火的冲击才会发芽。不仅种子,很多耐火植物植株本身也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可利用火后的间隔期重新发芽。火后的一片焦黑并不代表植物已被烧死,幸存的地下器官或茎基部常能从烈焰中存活下来,留下生的希望。
火后一段时间是资源最丰富、竞争压力最小的时期,且遮蔽物被焚毁产生了更为开阔的环境,增加了传粉媒介,也有利于植物进行生殖活动。已知约50个科拥有在火后开花结实的物种,这些植物通常占澳大利亚和南非荒地和稀树草原植物种类的10%。例如桑寄生科的寄生乔木金焰檀,火灾过后,它通过异常次生生长替换掉被烧死的树皮,并沿着幸存的枝条产生大量圆锥花序。
B. ?
在那些火灾频发的地区,火已经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人们试图通过人为控制火情的发生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南非的山龙眼科植物靠火烧打开果实,释放种子来繁殖,但幼苗的成功生长对火的季节性、规模及火灾前后的气候条件很敏感。火后的潮湿环境更有利于种子发芽,而幼苗期间的长期干旱则容易造成死亡。因此,通过人为点火让火灾出现在雨季之前更有利于群落的健康管理。在我国也有人为用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案例。人工干预的火烧已被用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的保护上。
为什么我们还要注重森林防火?
由上所述,植物对火的适应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会想到:既然植物能够适应火,而且火是增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那么对森林火灾是否可以放任不管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耐火植物如今的适应性特征是在与周期性火灾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并不是所有森林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过犹不及,超过限定规模的火灾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特别是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山火发生更加频繁,森林植物正面临更大的风险。
人工干预火烧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找到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的阈值。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植物与火的关系,合理利用,科学防控,保护地球的一片“绿心”。
(摘编自魏周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来是因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中海型气候区夏季干旱易引发火灾且火灾具周期性、可预测性,这一选择压力改变了当
地植物进化方向,使当地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B.全球五个地中海型气候区仅占陆地面积的1.2%左右,却承载着约1/6的植物物种,这表明
火灾发生频率越高,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就越高。
C.有些植物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皮,比较耐火,经火烧后才能开裂进而萌发,这是植物在周期
性火灾的环境中演化出的适应性特征之一。
D.人工干预火烧需结合物种特性与环境条件,如南非山龙眼科植物和我国攀枝花苏铁的例
子,均体现“科学利用火”的思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自然现象一产生原因一应对策略一科学反思”的递进脉络行文。
B.文章列举了诸多实例,也有准确的数字做支撑,体现出注重实证分析的科学性。
C.为加强文章的思想性,作者加入了“刀耕火种”“大禹治水”这些传统文化信息。
D.文中使用“镶嵌”“绿心”这样的词语,富有画面感,使抽象的概念更为具象化。
3.阅读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填充下面文段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不超过15个字)(3分)
文章最后加入的这部分内容是文章论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避免读者因前文对 ① 的集中论述产生片面理解,认为 ② 。这部分内容让读者认识到应 ③ ,这样就补全了论证逻辑,让观点从片面转向全面辩证,使文章观点更严谨、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4.请结合上下文在AB两处的横线上填写两个问句,使上下文意自然衔接。(4分)
5.自然的演化与我们的成长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全文谈谈这篇文章对我们正确认知学习中遇到的考试失利有怎样的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钟子期听琴
甘行尔
【幕启】
【天幕上隐现俞伯牙坐于官船之上面对青山焚香抚琴的侧影。琴音如高山流水……】
【郁郁葱葱的山林里,传进悠扬悦耳的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轻快流畅。钟子期身着蓝色短衫长裤,头扎青布包巾,脚踏芒鞋,手执板斧砍柴,好似和着琴弦节拍,呼应着曲调。】
钟子期:(唱)斧随琴音舞,心合琴音跳,浩浩大江涌,轻轻花影摇,调弦如舒柳,飘逸云天遥,
槽上马仰秣,云中仙女邀。此音何曾闻,抚弦动眉梢。胸前荡浩气,渴慕涌心潮!
【钟子期舞得兴起,忘情地猛一挥斧砍向大树枝丫,忽然听到“嘣”的一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