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7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日新班)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人贺知章的诗句众口相传。此君浙江人,为官后长居长安,晚年回到故乡,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在朝当官,必须说唐代的国语(雅言),这跟自小熟悉的吴越方言有很大差别。几十年后回去,还能“乡音未改”吗?在外谋生者,游走四方时,必须跟使用国语或各地方言的人打交道,不知不觉中,乡音就改了。前些年我在港中大教书,某次参加香港潮州商会雅集,恰好汕头电视台来录节目,希望大家都为家乡说几句。在场的人要不粤语,要不普通话,只有我自告奋勇,用自认为标准的潮州话侃侃而谈。可很快地,我就意识到自己语言笨拙乏味,都是简单的判断句,像初中生一样。事后反省,口音没变,语法没问题,但我离开家乡四十年,这四十年中涌现的大量新词及新的表达方式,我都必须在脑海里翻译一遍,才能磕磕巴巴说出来。这不太流畅的“乡音”,还能说“未改”吗?当然,贺知章生活的时代,语言变化没有今天这么大,但长期在外生活的,说话不可能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乡音”其实很难保持纯粹。
这种尴尬局面,是方言区长大的人所必须面对的。我在《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一书中,专门讨论为何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大课堂一定要发放讲义,主要原因是教授们方音很重,北方学生听不懂。等到八十年代我在北大教书,沟通没有问题,但南方口音依旧是个遗憾。可我没有自卑感,甚至半开玩笑说,北方朋友太可惜了,他们缺少方言与国语之间的巨大张力,语言敏感度不够。
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里的中共领袖,为何选择讲方言而不是普通话?中央文史研究馆开会,我提出这个问题,有知情人回答:当时电影主管部门曾召集各地影院负责人征求意见,问银幕上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到底该怎么讲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认为,毛泽东应该讲湖南话、邓小平应该讲四川话,因为此前的电视新闻或纪录片已做了大量铺垫,大家对他们的声音有记忆,让他们在银幕上改讲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好接受。于是有关方面规定,历史影片中,中共政治局委员以上讲方言,以下说普通话。当然,考虑到接受度,讲的都是改良过的方言或方言腔的普通话。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老师上讲台,不用测试普通话,学生能听得懂就行。
最近这些年,常有年轻的潮籍朋友来访,若不特别说明,单从口音已经分辨不出来了。这让我既喜又忧。喜的是家乡普通话推广得很好,忧的是方言逐渐丧失。在大一统国家,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方言及地方文化日渐衰微,是个大趋势。幼教提前,影视发达,与此相应的是童谣消失,戏曲没落,这实在很遗憾。梁文道在筹划用方言讲述历史文化,就选了粤语与上海话两种。其实,在我看来,因政治体制及文化传统,目前只有珠三角尤其是香港的学者能用粤语开学术研讨会。这里说的不是日常沟通,也不是方言学会议,而是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文史哲等,都能用方言来讨论,这大概只有香港能做得到。
五十年代我们的任务是推广普通话,如今则反过来,必须有意识地保护方言。以广东为例,广府、潮汕与客家三大方言区,其实兼及文化、经济与政治。若编地方文化读本,我不看好笼而统之的“岭南文化”,而主张按方言区来编。
与“乡音未改鬓毛衰”的上一辈乃至上几辈人相反,而今走出家乡的大学生,普遍乡音不明显。一方面是学校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绝大成绩;另一方面,为了日后闯荡世界,方言区的孩子们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远离方言。以致到了今天,谈及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从方言、童谣及地方戏曲入手。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二者如车之双轮,最好能并驾齐驱,因其背后的思路是国际化与地方性、国家与乡土、经济与文化。考虑到当下中国,方言及其代表的区域文化处弱势地位,需着力扶持。
(摘编自陈平原《如何谈论“故乡”》,有删改)
材料二: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贺知章说“乡音未改”不符合语言变迁规律。唐代官员必须使用雅言,长期离乡者其语言习惯必然改变。
B. 个人语言能力受环境制约,人们离开故乡后即便乡音犹存,其方言表达也会退化,并丧失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C.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习惯影视作品中 领袖人物说方言,是因为观众有这方面的历史记忆,听来熟悉亲切。
D. 作者反对编写笼统的“岭南文化读本”,而主张按三大方言区来编,他认定方言才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载体。
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象征体系,传达和理解这些意义需要人的联想,并且需要大多数人的共同认可。
B. 普通话和方言都是社会语言,用它们进行交际,除了相通的语言体系,彼此还须具有一定层次上的相同经验。
C. 对于某种方言,不属于此方言区的人很可能听不懂,影视剧中的领袖人物要讲改良过的方言,原因也正出于此。
D. 珠三角和香港的学者能用粤方言召开研讨会,讨论文史哲等学术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二核心观点 (划线句)最为吻合的一项是( )
A.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 萨丕尔提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C. 《周易》云:“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D. 谚语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语言问题,但其论述方式却有很大区别,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一”的末段说“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二者如车之双轮,最好能并驾齐驱”。请依据材料,简述作者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荒野来客(注)
李娟
在吉尔阿特,哪怕站在最高的山顶上四面张望,也看不到一棵树,看不到一个人。光秃秃的沙砾坡地连绵起伏,阴影处白雪厚积。吉尔阿特的确太荒凉了,但作为春牧场,它的温暖与坦阔深深安慰着刚从遥远寒冷的荒野跋涉而来的牧羊人们的心灵。
还不到五月,卡西就换上了短袖T恤,在微凉的空气中露出了健康明亮的胳膊。我们拎着大大的编织袋去南面山谷里拾牛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