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0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一)
高2024级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超出区域范围无效。字迹清楚、工整。
4.所有简答题请分点作答,否则该题计零分。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阳明心学视域下的《论语》问答
张实龙
【语录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翻译】子路问如何服务人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却可以冒犯他。”
问一:为什么对国君不能欺骗,但可以冒犯?
答:在孔子看来,君臣本为一体。一个国家之所以要有国君,是因为他可以将大家有效地组织起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的力量。国君是引领方向之人,对国君当然不能欺骗。但是,发现国君有问题,要勇敢提出来,这是为国君好,也是为群体的利益。这种对国君权力的冒犯,是出自公心,而不是由于私利,贤明的国君都会理解,并从善如流。
【语录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翻译】孔子说:“天下太平,创礼作乐以及出兵都决定于天子;天下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便决定于诸侯。决定于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决定于大夫,传到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太平,国家的最高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会谤议政治。”
问二:为什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有道,自诸侯出就是无道?
答:所谓有道与无道,就是看是否符合天地之道。天地间事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看起来是杂乱无章,其实自有其秩序。也可以说,天地间一切变化,都是在追求这种终极秩序。人类社会的管理也应该符合这个终极秩序,或者说也应该是这个终极秩序的一部分。人必须结成群体,然后才能在天地间生存。人类开始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原始部落,相互隔阂、提防、攻杀,损耗了大量的资源、于是部落联合成国家。国家之间也是利益纷争,相互算计、威慑、战争,还是损耗了大量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相互融合、文化的相互交流,国家迟早会灭亡,现在的一些联合组织即是明证。到那一天,地球成为一个村,人类实现命运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只有合作共赢、没有欺诈威胁,天下只有一个秩序。礼乐征伐由天子出,代表的正是这种秩序,这当然是有道。如果由诸侯出,天下就会政出多门,就会陷入无序状态,自然是一种无道。
问三:为什么自诸侯到大夫到陪臣,他们掌权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答:在春秋时期,天下的事,先是周天子无权管理,是诸侯说了算;后来诸侯也无权了,是大夫说了算;再后来大夫也无权了,是大夫的陪臣说了算。一方面,天子下面有很多诸侯,诸侯又有很多大夫,大夫下面又有很多陪臣。也就是说,从诸侯到大夫到陪臣,越到下面,人越多,相互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真正能够霸占权力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另一方面,诸侯掌权的时间长,有比较坚固的根基;陪臣掌权的时间短,是暴发户,没有什么根基。所以越往下,延续的时间就越短。
问四:如何理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答:这里的“议”是谤议,即批评朝政,而不是我们一般的议论。天下有道,一切都处在合理区间,天下百姓各得其所,自然就没有什么需要批评的。
【语录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爹娘,敬重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一个人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作乱,是从来没有过的。有品德的人都会去追求根本的东西,有了根本,就有了为人之道。孝悌就是学习做人的根本。”
问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很孝顺父母,但喜欢冒犯上级;电影电视剧里有些人物非常孝顺父母,却做了犯上作乱的土匪。如何来理解有子所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答:有子的这个说法明显与孔子的思想不同。孔子讨论服务君主的问题时,要“勿欺也,而犯之”。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冒犯上司。以我们的理解,有子的这番话适用于有道之世。在治世中,一切关系都是那么顺。那么,作为讲孝悌的人,是不会冒犯上司,也不会犯上作乱,因为本来就没有理由冒犯上司,没有理由犯上作乱。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在乱世则不同,如果讲孝悌的人去助纣为虐,那就不是真正的孝悌。中国历史上治世少而乱世多,有子这番话客观上是用孝悌来束缚人的手脚,因此,陆象山读到有子这段话,心里有抵触;熊十力批评有子是小人之儒。
问六:如何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含义?
答: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上,除了自己的一条命,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人的生命就是人之“本”。人的一生都应该在充实生命、提升生命上下功夫,要让自己的生命挺立起束,呈现出来,这就是“务本”。因此,修身是人的根本。人的生命有这样的特性,总是要自由自在地绽放,并且是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绽放,这就是人之“道”。只要人的生命挺立起来,人之道自然而然就能生发出来。
问七:?
答: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融入的是自己的家庭。在与家人的长期互动中,人自然产生孝悌的情感,并学会用孝悌来与家人互动。后来走入社会,人又将孝悌的互动仪式链带过去,与社会上的人产生互动。因此,有子说孝悌是为人之本中国古代文化特别强调家庭教育,强调以孝治天下,都是根据这个道理。《中庸》说:“仁者人也,求亲为大。”古人说孔子之道“行在《孝经》”,都是有一定的道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君臣本为一体、国君是国家引领者,臣子出于公心冒犯国君是为维护群体利益,故会得到国君的理解。
B. 因为诸侯掌权时间久、根基牢固,陪臣属“暴发户”式掌权,根基薄弱,所以权力延续时间随层级下移而缩短。
C. 当社会一切事务处于合理范围,百姓各得其所,无朝政可批评时,就不会产生谤议,这是“有道”社会的理想状态。
D. 只有人 生命之“本”挺立,为人处世的“道”才会自然生发,这突出了“修身”对“立本生道”的关键性作用。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二不仅指出礼乐征伐自谁出的意义,还提及语录2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秩序趋势,具有现实前瞻性。
B. 问三从“竞争强度”与“权力根基”两方面分析了掌权时间变短的原因,问四则明确了“议”的特定内涵。
C. 问五言陆象山对有子观点有抵触、熊十力批评其为“小人之儒”,并对比孔子“可犯”的思想,说明二者差异,
D. 问六以“生命”为核心解读了“本”与“道”的内涵,并指出人的生命具有按适合自身方式绽放的特性。
3. 请根据原文内容,将下列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8个字。
4. 问七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试着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
5. 请你根据原文内容,简要谈谈君子、臣子分别应当如何作为。
【解析】
【导语】此文以阳明心学为镜观照《论语》,择取君臣、秩序、孝悌等核心议题,借“语录+翻译+问答”架构,层层拆解经典义理。既有对“勿欺而犯”“务本生道”的深度释读,又融入现实观照与历史思辨,逻辑清晰,视角独到,让古老经典在当代语境下焕发生机,兼具学术性与启发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会得到国君的理解”扩大范围。原文“贤明的国君都会理解”表明昏庸的国君并不一定会理解臣子的冒犯是为维护群体利益。
C.“这是‘有道’社会的理想状态”绝对化且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