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整日感觉所学东西不够用。最典型的状态就是,打开一本书,却总是读了一半放在那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另一本;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突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想要和时间赛跑,却又力不从心……
  知识焦虑的实质是信息焦虑。面对海量信息时,人们往往目不暇接,难以全部吸收,或只能浅层次地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说到底,知识焦虑是个人分析、处理、理解信息能力较差的一种表现。面对大量且复杂的信息,人们可能会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结果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另外,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有其成熟的内在体系,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干货”虽简化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痛苦,但是如果人们想要掌握知识,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人们很可能短时间内知识量爆棚,但那只是假象,并且还会加剧知识焦虑。
  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无限浩大,仅仅依靠个人的记忆和能力,很难遍及。因此,对知识的渴求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就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催生出一些不时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当我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但身边的媒体或其他手段难以让我们触及所需时,焦虑情绪就会出现。特别是现在的新中产阶级,他们普遍存在工作超载、职业倦怠和发展困惑等问题,总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于是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逐渐增多的求知欲只是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下信息环境的复杂多样。当前,信息生产的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在人人都参与信息生产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正日益受到挑战,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的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此外,网络上的一些二次生产和传播也会影响一手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整个信息环境真假混杂。在此环境中,我们要想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就需要耗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
  知识焦虑会使我们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浅层化地吸收。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人们可能会人云亦云,成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随者。此外,知识焦虑也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深层次吸收,导致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寻找了解,但对每条信息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更掌握不了知识的精髓。在茫茫的知识大海里,我们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应该学什么,一旦有专门性的、分类化的、带有总论性质的知识服务产品出现,我们就有可能为之付费。
  (摘编自匡文波《“知识焦虑”缘何而生》,人民论坛,2019年1月25日)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
  1. 下列选项中对于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海量信息,有些人可能会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然而信息难以被全部吸收或只能被浅层次地吸收,于是人们就会产生焦虑心理,这就是信息焦虑。
  B. 知识无限浩大,仅靠个人不能够全部遍及,于是对知识的渴求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就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催生出一些不时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就是知识焦虑,因此求知欲是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
  C.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付费获取知识自古有之,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所有获取知识的途径都需要付费。
  D. 对于“知识焦虑”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虽然焦虑心理会引起令人不快的心理,对人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它也有可能激发一些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从而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文章以批判为主,在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三、四两段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使用“往往”等限制性词语来探讨问题,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焦虑”表现的一项是(   )
  A. 在各类APP信息接收与解读过程中,人们很难专注于某一条信息,持续分心并且害怕错过任一消息。
  B. 一位网络工程师在某一流大学学有所成之后,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而成为“考证狂人”。
  C. 四川绵阳七十岁的李启君奶奶坚持五年,圆梦大学,她表示若身体允许,还想当作家写小说。
  D.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比如炒菜应该用什么锅,昨天有专家说铁锅好,今日又有专家说铝锅好,人们无所适从。
  4. 费孝通先生认为,面临快速的环境变迁或社会转型,人们会产生“更为迫切的心态秩序的危机”,根据材料三谈谈我们应如何将知识焦虑转化为学习动力。
  5. 在多元化的知识社会中,人们往往想要摆脱“知识焦虑”。英国作家狄更斯有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 境
  徐则臣
  来这个国家之前,基金会给了我两个选择:一是待在他们的办公驻地,首都市中心的一座四层楼房里,与荷兰、匈牙利和塞浦路斯的诗人或小说家为邻;另一个是去边境的一个叫莫托瓦的小镇,那里有一座三百年前的古老石头房子,去年刚装修过,一个人住。我选了后者。
  莫托瓦之于边境,不是近,而是完全就在边境线上。从我的小石头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