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33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一(主持人):当前世界面临“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12年。如何理解其时代价值?
答(嘉宾):人类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团结共存。该理念回答了“建设什么世界、如何建设”的根本问题。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演讲。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精神深度契合,其序言写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对彼此习俗和生活缺乏了解始终为世界各民族间猜疑与互不信任之普遍原因,而此种猜疑与互不信任又往往使彼此间之分歧最终爆发为战争。”反对因文化隔阂引发战争。
问二:从国际关系演变看,该理念如何继承发展历史原则?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仅限于调整欧洲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区域法”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与全球事务提供了基本准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扬了联合国宪章精神,并对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主权、人权、民主、自由等原则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与时代化创新,融入了不同于西方思想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因而兼具传承过往的延续性与面向未来的先进性。
问三:中国为践行理念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三大倡议是理念的维度展开;全球发展倡议整合合作,全球安全倡议塑造安全心态,全球文明倡议奠定文明基础,三者辩证统一。
问四:三大倡议如何具体推动理念实践?
答:全球发展倡议呼应联合国2030议程,中国脱贫成就证明发展中国家可复制此路;全球安全倡议则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平等对话。发展、安全和文明,涵盖了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三大倡议指明构建共同体的具体方向,回答“从哪着手”等普遍性问题。
问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实践平台有何意义?
答: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比较,称二者源于同一个愿景——全球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路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愿景一致,被联合国认可为深化“互联互通”的关键路径。
问六:请举例说明其现实价值。
答:比雷埃夫斯港、佩列沙茨大桥、中欧班列等项目证明理念并非空谈。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如命运共同体地图上的新道路,打破西方主导模式,激活“落差动能”,促进全球平衡发展。
问七:……
答:
问八: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辩证联系?
答:少数国家的当政者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因此,只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层面真正落实到国际社会的日常运行之中。新型国际关系是共同体的前提路径,抵制旧殖民思维与冷战零和博弈,强化实践法理基础。
问九:为何当前亟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答:美国在霸权与孤立间摇摆带来动荡。区域冲突可能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消除猜疑、维护和平的目标首次在全球层面达成共识。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格局的根本否定,旨在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由中国制定的规则。
C. 三大全球倡议分别着眼于发展、安全、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体路径和唯一方法。
D. 文本表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实践平台,其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该理念的特色。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引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序言,意在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国际组织的理念支撑。
B. 文本提到比雷埃夫斯港和佩列沙茨大桥的例子,主要是为了举例论证关于“一带一路”项目带来实质性进展的观点。
C. 文本在分析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 文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作“地图”,将“一带一路”比作“新道路”,形象地说明了理念与实践的关系,属于典型的举例论证。
3. 根据上下文,请在原文问题十四嘉宾回答的空缺位置填入合适的三个关键词,使上下文连贯,每处不超过5个字。
4. 根据上下文逻辑,主持人“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写出该问题并说明理由。
5. 在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交流互动的态度与方法两方面,本文与鲁迅《拿来主义》存在差异,请比较其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 (节选)【注】
李 凖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