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题,约1008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用黑色字迹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答。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阅读(共计6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警报(节选)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一曰“预行警报”。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以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平常人走得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方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
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作“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 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破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惶失措。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 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 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就是那位报告预行警报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敛回来,再归还原主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 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1984年12月6日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意思是人们看到日本飞机飞来仍然正常劳作,体现了人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在乎”精神。
B. 马帮的日常活动与日军空袭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战争对平静生活的打破,也体现了民族在危机中坚守的韧性。
C. 语言研究所资料馆旁的马尾松林离学校近,环境舒适,还有小买卖,能买到丁丁糖、炒松子等。这些内容意在表现生活的祥和。
D. 抗战期间昆明警报频、轰炸多,但伤亡不大,日本的轰炸意在吓唬人,这让一部分人放松了警惕,照常进行生产生活。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对生活场景的诗意化描写,将战争的残酷与日常的温情交织,以闲适抵御恐慌,以幽默消解创伤,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
B. 小说巧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叙事手法,既有抗战时期民众面对空袭时群体风貌的勾勒,也有对个体形象诗意突围的聚焦。
C. 罗同学警报时洗头,郑同学警报时煮莲子,炸弹爆炸仍神色不动。文章以戏谑的笔墨展现两人面对警报的淡定从容,有超脱之态。
D. 文章从昆明警报之多说起,叙写了民众躲避轰炸的经历,最后以抒情收束全篇。全文谋篇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3. 文章如良朋话旧,谐趣伴随始终,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 本文结尾提到国人的“儒道互补”精神,试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参①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