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460字。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写作要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
散文写作的自然意识或者说自然性的内在特征和表现,并非是草木虫鱼等寻常存在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某些阶段的本体状态,或者朝露曦光、暮色山河等简单的自然时刻。而应当是一个相当宽泛、无所不包甚至可以涵盖天地万物的普遍状态、包罗各种表现甚至是极致表现高度综合的生命、非生命的交互与探索平台。天下万物,不论大小、明暗、远近,皆是一个整体。它们虽然纷纭熙攘、种类繁多、各自不同,但都不是单独的、割裂的,正如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说,“每个人都与他们的生身之人乃至周边生命有着难以割断的肉体与空间联系”。
在这个大的背景当中,文学的自然意识或者自然文学的概念才得以成立。如果把人和万物分别、单独看待和书写,文学的自然性和基调就不存在。世界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一个容纳所有地球生命的“肉身的、精神的、灵魂的鲜活现场”。这个“现场”之中,生命与生命相连,此物和彼物纠结,“众物”和“终生”相依,灵魂与灵魂沟通,现实与现实携手,精神与精神碰撞,“个体”与万物同在,它们和我们同样的丰饶、复杂、有趣、深刻、自成系统,一衣带水,同气连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论是哪一种生命存在,与其他所有的生物都气息相通、相互作用。
如斯的景象,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持续至今,也演变至今。《荀子•修身》中说:“趋舍无定,谓之无常。”即 。万千事物都有共同的规律,“变化”和“不断变化”是其本质所在。其中有些物种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的原因,也在于它们遵循了事物和事物、同类和同类、“我”与“他者”之间永在进行的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
这种残酷性其实与群体生命此消彼长的本质、特性和现实性是相通的。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而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各种动植物以独特的品性与特质跻身于芸芸物种之间,它们会在某些时刻绽放和体现出诸多神秘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意想不到的极致状态与变化中的诸多令人惊艳的特征。这些都是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的主要方面。
然而,万物的一些变化却是难以被人捕捉和发现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规则既和其他事物趋于一致,却又千差万别。一旦把事物固定,只在作品中书写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没有从一个侧面达到触类旁通,那么所谓的自然文学书写就会大打折扣。福楼拜说:“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这种“激情”,应当是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由此及彼、由物及我的惺惺相惜,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不是“我”以人的角度,甚至自恃智慧、高于其上的姿态,单方面地进行附会、解读,以及罔顾本质与其自身命运特质、变化规律的自说自话。
在很多时候,我们只书写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等,但在整体性上显得牵强。一个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万事、万物全面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因为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所以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的个性。
B. 万物的一些变化是不难被人捕捉和发现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规则既和其他事物趋于一致,却又千差万别。
C. 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注重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
D. 自然文学写作,是一种大的人类意识,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于事物观察和呈现其一般规律的状态。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下万物是一个整体,在自然文学的写作中,不能把人和万物单独看待和书写。
B. 文中引用福楼拜之语,有力论证了万物存有巨大爱意与写出优秀自然文学之间的关系。
C. 许多时候文学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让读者从作品中体验到相互感应。
D. 科学家与博物学家是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他们具有“我”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细腻地描绘了四季更替带来的景致变化,甚至将两只蚂蚁的微小争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描写不仅富有博物学家的精准度,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B. 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揭示了农药滥用对环境的危害,引发全球对环保的关注。
C.《沙乡年鉴》记录了环保之父利奥波德在沙乡的沉思与感悟,他在书中深情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以及各种生命在其中的生息繁衍,他的文字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D.胡冬林在《山林笔记》中以一个作家的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他眼中的长白山森林世界,从这部以文学为出发点的笔记体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冬林深深地爱着森林中的一切生灵,把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
4.第三段中的“趋舍无定,谓之无常”在文中有何作用?根据上下文,横线处的句子可能是什么?(4分)
5.下图是丰子恺创作的图文作品《雨后》,描绘了春郊木条堆下青草在雨后生长的场景,并配以五言诗句。请从材料中自然文学的角度来分析《雨后》。(6分)
谁将大木条,堆置在春郊。青草被堆压,生机将全消。岂知天地心,无处不好生。
一夜春雨后,木隙草头伸。草头日夜挺,枝叶何齐整。绘图与君看,君当发深省。
——缘缘堂主诗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节选)
吴强
麦苗兴致勃勃地繁荣生长,遍野是绿油油的一片。草木吐出了青芽、绿叶,桃花接着杏花,在山谷间、田陌上盛开怒放,喷着扑鼻的香气。山崖上,半空中,林木间,莺、画眉、百灵、燕子、黄雀等等鸟雀,得意地飞翔着、鸣叫着,鸟鸣和着溪水的流声,在春风里轻轻地回荡。
青年战士杨军的年轻的妻子钱阿菊,坐在村外小溪边,洗着杨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