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60字。
洪山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阅读”和“表达”两部分组成,全卷共6页,七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第1页右上“贴条形码区”。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I 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文体学与文章学
①“文体”指文学作品的体裁与体貌,包括形下的体制形态、语言特征、表现方式,形上的风格面貌、精神内涵等方面。中国文学由诗、赋、文、词、戏曲、小说等诸多文体组成,每种大类文体下还可按不同标准细分出各式小文体,如诗歌按格律可分为古、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形态演变、地位升降以及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演进线索之一。王国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即是从文体角度对中国文学史的概括。文体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基础,任何文学写作都离不开对体制的把握,文学批评也通常以文体为纲目、基准或前提而展开。
②中国古代的“文章”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不同时代或同时代的不同应用语境中,其内涵都有所变化,不尽相同。大体言之,早期的“文章”可泛指载于典册的一切文字、著作,汉代逐渐产生狭义内涵,指独立成篇的文辞、辞章。南朝兴起“文笔之分”,“文”进一步缩小为专指“有韵者”,主要即诗赋骈文。唐代以后,在“诗文之分”的观念下,“文”转为指与有韵之诗相对的散文,随着古文革新的深入进行,宋代的“文章”含义愈发倾向以古文为主,但同时也包含骈文,且不排斥诗赋韵文。明清近代的“文章”概念几乎兼综前代,甚至包括词、曲。
③文体学与文章学具有诸多相通之处,但也存在差别。从学科的逻辑起点出发,文体学的发生源自辨体意识,而文章学则产生于篇翰意识。尽管理论自觉意义上的辨体与篇翰观念要到魏晋南北朝才形成,但相关意识早在商周时期已萌芽。据有关学者研究,从甲骨刻辞、《左传》等文献记载的文辞称引中,如“祝曰”“谏曰”“戒之曰”“对曰”“祷曰”等,已显示出文体分类、辨别文体性质的辨体意识。篇翰意识的发生同样很早,甲骨卜辞中的界线区分等刻写方式即是最原始的对文意单位的辨识,青铜器铭文、战国简牍的 结构格式已具备一定的篇章性质,春秋时期《诗》《书》等文献编集整理工作体现出更为明晰的篇翰意识。
④辨体与篇翰的不同逻辑起点,令文体学与文章学虽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许多重合的关注领域,但各自的侧重点和学科特性仍有区别。相对而言,文体学更加注重对文章体裁体貌的辨析、文体归类与分类、文体源流的梳理等体制方面,而文章学更多分析作品的谋篇意、章法结构、遣词造句、修辞技法、典故运用等文本层面。中国古代的很多理论作品都同时兼具文体学与文章学的性质,但其中仍有一些在文体学视域下更为重要、另一些则在文章学领域更具标志意义。前者如梁代任昉《文章缘起》,后者如南宋陈骅《文则》等,大多产生于科举取士背景下,以指导举子应试写作为目的,主要着眼于作文技法的总结揭示,具有强烈的实用性指向与精细化特征。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体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和样貌,包含形上和形下两个方面。
B 中国文学的诸多文体可按不同标准细分出各式小的文体。
C.从不同文体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
D.文学写作与文学批评是相互依存的,都是以文体为基础。
2.下列对“文章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章”的内涵不断变化,早期与汉代的内涵不同。
B.汉代以前,文章的内涵逐渐缩小,最终演变为诗赋骈文。
C.宋代的文章含义倾向于以古文为主,也可包含诗赋韵文。
D.明清时期的文章内涵继承前代的内涵,也包含了词、曲。
3.“文体学”与“文章学”有哪些不同,请结合③④两段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院落构成
①院落是一种理想,我乐于描绘院落的构成。阳光照临院落,院落也成了阳光的一部分。——每一寸砖石、每一道墙缝都浸着暖,连空气里都飘着阳光的气息,透着鲜活的暖意。风也懂给院落添活气,顺着门窗穿进穿出,时而吹散聚在一处的阳光,时而把阳光揉成飘忽的幻影,让原本刺眼的光一下子柔和下来,连带院落也变得清爽通透,没了半分沉闷。阳光、风不经意间在事物上留下自己无法磨蚀的印记。这是院子里最为恒久的事物,千百年来唯有它们不曾变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