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900字。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5年2月16日那天,红军得到的命令可作为长征的口号:“①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也必须准备走小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我们决不能损坏财物,因为我们还可能回来。”
虽然这是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命令,可读起来纯粹像是出于毛泽东的手笔。在以后的六周里这个口号主宰了红军的命运。红军忽而前进,忽而后撤,令人难以捉摸(这种情况以后就不再发生了)。蒋介石和他的指挥官们对此困惑不解,毛泽东自己的将军们有时也迷惑不解。
蒋介石预期红军将采取穿过贵州西部,向长江挺进的新行动,因而调动了他的军队。可是,当他的军队部署就绪时,红军却在向相反方向运动。红军在太平渡和二郎滩二渡赤水河后,迅速折回,在回师遵义途中于2月24日重新占领了桐梓,一个连的地方军在红军到来之前就望风而逃了。
当时,一部分红军指挥员反对令人晕头转向的曲线行军。②至少在今天,人们是这样回忆的:部分指挥员为了减少行军的压力,建议缓慢地接近遵义的咽喉要地娄山关。他们根据娄山关有敌人的重兵驻守的情报,力争晚一天行动,给部队以喘息的机会。骁勇的彭德怀说,他们最好利用敌人的弱点,在第二天—2月26日—拂晓发起进攻。军事委员会赞同彭的意见。
部队以强行军速度疾进。甚至连彭德怀也承认,连续的行军使他们疲惫不堪。26日清晨八九点钟,贵州军阀王家烈率部队从遵义出发,试图在红军到达娄山关之前将其截住。大约十一点钟,彭德怀得到了这个情报。对方部队距离娄山关还有四十五里的路程,彭命令部队跑步前进(几天来他们常常跑步行军)。
这是同时间赛跑。在这次行军中,三军团不归彭德怀指挥。但是,是彭德怀率领三军团于2月26日下午三时左右比敌人提前几分钟占领了陡峭的娄山关取得胜利的。当他的部队登上顶峰俯视遵义方向
(摘编自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有删改)
材料二:
邓小平曾经指出:“过去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源泉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始终激励着红军战士,支撑着红军战士在革命的大道上坚持到底,永不言弃。④一位红军老战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不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
长征结束时,毛泽东曾写下了“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彭德怀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表达了对红军战士杀出敌人重围、不怕牺牲、敢于战斗的由衷赞佩。正是靠着革命信念的支撑,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并最终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被共产国际誉为具有“高度的觉悟性、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的传奇”。红军的长征得益于其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使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这种精神使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这种精神使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悲观情绪,创造了让世人瞩目的奇迹。长征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向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在深山密林中两次印刷关于中国长征的著作,以此作为鼓舞游击队员的典型。
纪律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长征作为一次在败中求胜的战略转移,红军能否严守纪律,是否肯为集体的利益无私奉献,是长征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可以说,长征的最终胜利是党和军队铁一般纪律的胜利。正是这种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使红军迎来了得之不易的胜利。
(摘编自孙新《长征精神的内涵》,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聚焦争夺娄山关的具体过程,通过放大路线的不确定性、战术分歧、强行军的疲惫等问题,让读者感受到长征战役的艰难与红军的战斗状态。
B. 材料一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把时间、场景的转换表述得精准细致,从多角度表现事件过程,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C. 材料一记述的娄山关大捷和《长征胜利万岁》中记述的吴起镇大捷,作为长征路上首尾两个重要节点,证明了“长征是播种机”的论断。
D. 两则材料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长征的认识,相对于材料一,材料二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具体内涵,各部分之间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逻辑限制。
2. 下列对材料中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中连用了四个“必须”,语气坚定,所以作者推测这“像是出于毛泽东的手笔”。
B. 句②是作者在引述事实前对“今天”这一时代背景的强调,彰显了记录的严谨客观性。
C. 句③从侧面以敌对方承认损失重大和上文的正面记述相互呼应,全面展现了此次胜利之大。
D. 句④和本段开头有关邓小平部分的表述虽都有引用,但二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不相同。
3. 结合两则材料,请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两则材料聚焦“长征”主题,在内容呈现与表达侧重上形成鲜明互补,共同构建起伟大长征的立体图景。从表达目的的角度看,材料一还原历史事件,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长征中的具体战斗场景;材料二________,引导读者理解长征的深层价值。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材料一语言客观、平实且富有画面感,材料二则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多使用陈述句和描写句,句式灵活多变,长短句结合;材料二多使用判断句和议论句,句式相对规整,排比句式强化了观点的逻辑性与感染力。
4. 两则材料中都引用了毛泽东的诗词,请分析二者的不同作用。
5.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用“前所未闻”来形容长征这一令世人惊叹的壮举。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长征有哪些取胜的关键因素。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们的祖国多美啊
胡继风
1952年10月的小胡庄,刚完成初级社改造的庄稼人,每天都在轰轰烈烈地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和爱国丰产运动。他们不是在消灭害虫、清除垃圾,粉碎敌人的细菌战,就是在兴修水利、加固田垄,争取来年多打粮食,支援前线的志愿军。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妈却突然糊涂了……
早上我背起书包上学时,她忽然没头没脑地对我说:“桃花,你二哥喊你呢,你等他一起去学校。”另一次是吃晚饭时,她突然莫名其妙地阻止道:“别急,等等,楝树放学还没到家呢……”
大哥给妈熬中药时悄悄把我和姐姐喊到跟前:“杏花、桃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