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800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民俗与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族优秀儿女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2024年底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成为世界的“非遗”。从易学与美学的角度看,春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最广泛地承载着中华文明“和”“美”的理念,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基因——追求中和之美。春节成为世界的“非遗”,也标志着中华文明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和平”“家庭和睦”“人神同庆”“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中正和谐”等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
根据《尚书》记载,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尧帝分别派人观察星象、气象和物候,结合日夜长短确定四季的起始时间;同时也规定了闰月调整的方法,以确定每年的历法。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太初历》,确定用夏正,即以沿用夏历正月朔日(初一)为岁首。《太初历》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一直沿用至今。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习称“过年”,也就有了沿用至今的“春节”说法。
既然四季都有节,为什么春节最重要呢?这与易学思想相关。易学史在商末周初出现重大转折,标志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周文王被囚禁在今河南安阳羑里城期间,重新推演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并创作《易经》文本,确定《乾》为首卦。乾为天,为健,为尊,为元,为首,象征天体运行刚健和生生不息;《乾》卦辞“元亨利贞”配天之四德,按照《子夏易传》的说法,可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一对应。按照《易传》之《象》对“元”字的理解——“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具有元始之义,既尊大且可资始以统率天时运行。“元”对应春天,是阳气萌生奋动的时节,是崭新周期的开始,春节自然也就是最为重要的节日。
在中国,春运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选择回老家过年而造成短时间的交通紧张。为什么非得回老家过年?这是由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决定。父母所在的家,犹如北辰,是一个家的中心,因此对中心的追求和团圆的向往,促使人们即使克服千辛万苦也希望能在春节新年之前回家团聚。春节期间,人们还往往选择那些与自己关系重要的中心人物(领导、长辈、好友)进行问候和拜访,其中也体现出对“和”“美”的追求。元亨利贞,贞下起元,春节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通过问候和走访重新确立关系,否则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都会逐渐疏远。走亲访友,其乐融融,是春节最为普遍的现象。如今受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影响,人们更多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少了,加上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年味也就淡了。
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最明显的体现是敬天祭祖、礼佛拜神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礼仪、活动、美食,形式丰富多彩。尤其是疫情过后这两年,各种祭祀活动,游神、踩街、灯会,热闹非凡。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是天神、祖先,还是佛祖、神仙,都是家的保护神,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民俗信仰。在闽南地区,沿袭来自中原地区的拜神信仰,在春节前要“谢神”,要请神吃“尾牙宴”,春节后要“迎神”“贺正”,最为热闹的是正月初九日,家家户户都在给玉皇大帝“贺寿”,选用最好的供品,燃放最多的烟花爆竹,许下最美好的心愿。为天公庆生之后,外出经商、务工者才会陆续离开家乡。
春节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各地各族民众形成了吃饺子和年糕、迎送神祇、扫尘清洁、张贴春联、除夕守岁、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祭天敬祖、相互拜年、游神踩街、舞龙舞狮、写福字、燃烟花、放爆竹、猜灯谜等系列民俗,这些民俗一直以来都是民众在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上的集中体现,也发挥着驱邪避害、除旧布新、祛病延年、休闲娱乐等实用功能,形成中国春节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与热闹场景。祈福是春节的仪式感,是全人类在辞旧迎新时的共同审美追求,因此春节有望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认可和高度重视的“公共节日”“文化盛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效仿我们贴春联、放鞭炮、祭祖先,祈求来年平安顺遂、幸福安康;扫尘、穿新衣、贴窗花……用一切美好的方式辞旧迎新。
——摘选自谢金良《中国的春节,世界的“非遗”》
材料二:
今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节日带来了欢乐和传统文化的盛典。春节期间,各地的传统庙会和节日文化项目,以至海外的春节庆祝活动,几乎都有“非遗”项目高调亮相。众多“非遗”不仅为增添节日气氛和文化内涵唱起“主角”,也为更好地传承“非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成为世界“非遗”后,其承载的“天人合一”等理念被全世界认可,彰显了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B. 从尧帝到汉武帝时期对历法的探索与确定,不仅发展了历法,还为春节的形成与传承奠定基础。
C. 如今因受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影响,人们不再走亲访友,再加上禁放烟花爆竹,导致年味越来越淡。
D. 按照《易经》的说法,《乾》卦辞“元亨利贞”配天之四德,可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一对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的祭祀等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闽南地区,人们借春节前后的拜神活动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祈福心愿。
B. 春节祈福是全人类在辞旧迎新时的共同审美追求,外国民众已开始效仿我国春节习俗,春节有望成为全人类文化盛事。
C.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父母所在的家是家庭的中心,对中心的追求和团圆的向往促使人们克服困难想回老家过年。
D. 春节的民俗丰富多样,是热闹场景,是文化符号,体现着民众的审美追求和宗教信仰,发挥着驱邪避害等实用功能。
3.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春节习俗的是( )
A.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B.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C.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4. 材料一是如何论证春节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的?
5. 以清明节为例,结合材料谈谈中国传统节日向联合国申遗的必要性。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从历史溯源、易学哲学、民俗仪式三个维度揭示春节承载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等中华文明精髓;材料二则立足非遗保护视角,强调春节作为全民性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基因-现代表达-世界传播”的论述逻辑,既展现文化自信,又提出传承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理念被全世界认可”错误。由材料一“春节成为世界的……‘中正和谐’等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可知,“天人合一”等理念是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并非“被全世界认可”。
C.“人们不再走亲访友”错误。由材料一“如今受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影响,人们更多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少了”可知,是“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少了”,并非“不再走亲访友”。
D.“按照《易经》的说法”错误。由材料一“《乾》卦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