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8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初心与选择:时代召唤下的青春抉择
独家责任:丁老师,《感动中国》以及其他媒体报道你们群体时,经常问你们“25年前选择西行,后不后悔”,你们说“后悔过吗?站在讲台上时,孩子们的眼睛比沙漠夜空的星星还亮”,这句话让很多观众哭了。能和我们聊聊,25年前的那个夏天,20多岁的您是怎么做出这个选择的吗?
丁建新:1999年,党中央首次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在上学的时候,就特别想将来有机会到西部工作,为国家做贡献。2000年毕业的时候,偶然遇到新疆且末县的人到保定去招聘,所以就毅然决然地去试了一试。
后悔没有?其实那个时候只要站上讲台,看见孩子们那双眼睛———比沙漠夜空的星星还亮,像能照进人心里————那一刻,所有苦都值了。是他们,这些孩子让我没退路。
二、 ①
独家责任:青春总伴随着遗憾。我们知道,您在且末过年大都没回家,父亲和母亲把热好的饺子冻在冰箱里,等你第二年回来才肯吃;父母有个大病小灾,或许都不会告诉你,怕你分心,有的只能在电话里说。这些愧疚,您后来和他们说过吗?
丁建新:24年来,我只在家过了4个春节,每次和父母通话,他们都说身体特别好,家里各项都好,让我不要担心;父母生病每次也都瞒着我,直到过去很长时间,彻底康复后才告诉我。还说“没事,你要好好工作,好好教学生”,这话像刀子扎心;可老两口只说“国家需要你,我们懂”。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深感愧疚,但这些从没有和他们说过,怕他们担心。这份愧疚,怕是到死都还不清了。
三、青春的重新定义:与时代同频的奋斗意义
独家责任:《感动中国》颁奖词里说你们“用青春锁住流沙,用热血点燃梦想”。您觉得,这25年的坚守,对“青春”二字有了怎样的重新定义。
丁建新:以前我觉得青春是“诗和远方”,现在才懂,青春是“责任与在场”。20岁那年,我以为“奉献”是牺牲自己的生活;现在明白,“奉献”是把自己的生活和另一群人的生活缝在一起。记得来且末时,一位老师说:“你们要把根扎在这里。”现在,我们的根不仅在且末,更在这些孩子的心里————他们带着我们的根,继续往更深的沙漠里扎。
这就是青春啊:它不是年龄的刻度,是心灵的重量。当你把自己的重量,放在需要它的地方,岁月只会让你更厚重,而不是更苍老。
我觉得这25年的坚守很有意义。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需求,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给我们回信勉励我们的一样:“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四、 ②
独家责任:且末的风沙里有句俗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您初到这里时,面对漫天黄沙、土坯房里的寒夜,是否曾在某个瞬间,让“回去”的念头像春草般疯长?
丁建新:刚来的时候这边的确很苦,但我没有想过退缩和回去。因为一是来之前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二是看着那么多双眼睛,不舍得,总想,我走了谁给他们讲“牛顿”?谁和他们一起读《少年中国说》?谁陪他们看第一场雪?谁告诉他们山外的世界有多精彩?三是我认为自己不能随随便便就这样放弃,被困难打倒,我就要在这片沙窝子里混出个样子——让沙漠里长出大学录取通知书!
五、 ③
独家责任:有人说,支教是“用青春换故事”,但您的故事里,更多是孩子们的眼睛。在那些独自备课的深夜,在批改作业时看到歪歪扭扭的“丁老师我爱你”,是否有一些瞬间让您突然懂得:所谓“坚守”,其实是一场双向的治愈?
丁建新:是的,尤其是当老师的,看到一个个孩子在自己的教导下健康成长,在自己帮助下考上大学、找到工作,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有用人才,很是欣慰。这些孩子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给予”,是“唤醒”。他们眼里对知识的渴望,像火种一样,烧得我心里发烫。后来我常跟自己说:“丁建新,你要是现在走了,对不起这些孩子;等你老了,想起这些孩子没走出沙漠,你会后悔一辈子。”
也可以说,他们治愈了我的孤独,我点燃了他们的梦想。这不是交换,是两代人用命在写:什么是“不负家国”。
六、未来的寄语:给战友与青年的“边疆课”
独家责任:最后,想请您以一个“老支教”的身份,对当年一起西行的14位战友,对保定学院的学弟学妹,也对所有正在选择人生方向的年轻人,说几句话。
丁建新:首先,对14位战友想说的是:25年前,我们带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热血出发。这25年,我们没白活———我们的青春,刻在且末的胡杨树上,写在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上,融在当地老乡的热健里。
对保定学院的学弟学妹:别被“稳定”“舒适”困住。青春最珍贵的,是有资格选择“难走的路”。那条路可能风沙大、条件苦,但路上会有最亮的星星———那是孩子们的眼睛,是乡亲们的期待,是你自己心跳的声音。
对所有年轻人:所谓“人生意义”,从来不在“我得到了什么”,而在“我为世界留下了什么”。你可以选择在大城市建高楼,也可以选择在沙漠里种知识;可以追求个人成功,也可以把自己的成功变成更多人的成功。记住:当你的心和更多人的命运连在一起,你的青春就永远不会过期;当你的生命和更宏大的事业融为一体,你的人生就永远闪闪发光。
(摘编自《对话〈感动中国易县男儿丁建新:我是易水河的种子,希望在沙漠里开出春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建新选择西行支教,固然有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感召的因素,但更源于新疆且末县招聘带来的契机。
B.父母将饺子冻好等丁建新归来、隐瞒病情等行为,既表现了对儿子的牵挂,也直接展现了对其事业的理解与支持。
C.丁建新认为“奉献”是将自我生活与他人生活进行联结,而非单纯牺牲,这是支教多年的他对青春的全新认知。
D.面对且末艰苦卓绝的环境,丁建新却从未想过退缩,这是因为他来之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吃苦准备,意志十分坚定。
2.下列对材料中的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沙漠夜空的星星还亮”,既形容孩子眼睛的澄澈,也象征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B.“像刀子扎心”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丁建新听闻父母话语时的愧疚与心疼。
C.“把根扎在这里”,既指在且末的生活扎根,也指精神与当地师生、土地的联结。
D.“沙漠里长出大学录取通知书”用比拟手法,表达了丁建新培育学生成才的目标。
3.为文章第二、四、五部分分别拟写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6字。(3分)
4.材料中丁建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25年的坚守让丁建新对“青春”有了重新定义,结合材料,谈谈《百合花》中“小战士”的形象所体现的青春内涵。(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 莲
李娟
一
青莲嫁给绍兴佬的缘由,墟镇人说法不一。有人说她看中绍兴佬本分健壮,也有人说绍兴佬老实,才肯娶她这个带孩子的二婚女人。闲话终究是外人猜测,真实缘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绍兴佬不住在绍兴,住在墟镇。墟镇靠近杭州,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多弯弯曲曲的小河道,房子依水而筑,有麻檐、美人靠。镇上人爱热闹,好闲谈,青莲二婚且模样标致,嫁给绍兴佬成了不大不小的新闻,她刚嫁来那阵,常被人提及。
青莲是坐着船过来的。绍兴佬的家门口有一座石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