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830字。
浙江省9+1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追求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使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可贵、处于动荡时世的艰危与无奈。如何超越限制而达到不朽?立德、立功,非由自我能掌控,唯有立言可凭借自身努力获得。因而,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文学艺术来表达。
文学自觉,是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可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刘勰“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特别彰显语言之美。
(节选自《“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有删改)
材料二:
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无论文学理论批评或是文学创作,都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这是人的觉醒促使文学“自觉”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 ①
诗歌的抒情功能在秦汉以前早已被人们认识,但儒家诗教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对诗歌的感情问题论述不多。《毛诗大序》讲到诗歌“吟咏情性”的问题,但在肯定“发乎情”之后又特别强调“止乎礼义”的重要。这是用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去规范、限制诗歌感情的表达。随着汉末社会大动荡、儒家思想失控而带来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的抒情功能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抒情小诗的崛起,在当时是那样震撼人心,倒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太多的惊人之处,其实主要就在“善言情”。
这一功能的强化反映到文学理论的研究上,就是陆机《文赋》中对诗歌特征的新概括:“诗缘情而绮靡。”这是对《诗》《骚》开创的优良传统和魏晋诗歌创作实践的科学总结,他不仅将“情”从“诗言志”的“志”中凸显出来,看作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而且大胆地摆脱了《毛诗大序》的“止乎礼义”的说教,代之以“绮靡”这一体现诗歌艺术本质的美学特征,这是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一次大解放。
(二) ②
魏晋时代,文学主体精神的解放和弘扬,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开拓。以诗歌为例,魏晋以前,诗歌表现的空间基本上限于社会生活的领域;魏晋以后,诗歌突破原有的题材范围,将艺术触角伸向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界,实现了中国文学题材的一次大拓展。这一题材上的大突破,其实也只有在人的个体意识大觉醒,文学主体精神得到弘扬的历史氛围中才能实现。
田园诗与山水诗一样,也是在崇尚自然的思想的催化下产生的。它以冲决“樊笼”“尘网”,追求个性自由为先导,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辟出了又一片广阔的天地。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里“自然”与“自由”是相通的。“矫厉”实指人为的加工。正是这种人为的加工,才使原物失去自然的形态。显然,在陶渊明笔下,“矫厉”与“自然”相对立,其义相当于“伪”与“真”的矛盾关系,反映了“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追求个性解脱的理想和愿望。陶渊明有诗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而他所向往的“自然”显然含有双重意思:既指具体的农村园田,也指抽象的精神上的自由解放。
(三) ③
魏晋时期的文人,不再满足于汉代文学重政教、尚实录的传统,转而追求个人情志的深度抒发与审美形式的精心构建。他们大量采用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借自然意象寓托玄远旨趣。语言形式上,则更注重辞采的华美与声律的和谐。这种对艺术形式本身的高度自觉与精雕细琢,标志着中国文学不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而开始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与生命力。
(节选自《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中“文学自觉”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自觉的前提是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可贵,通过立言以实现不朽,从而摆脱对立德、立功的追求。
B. 文学自觉表现为“为艺术而艺术”,借艺术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否定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
C. 文学自觉是渐进的进程,既体现为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也体现为文学性日趋丰富,如彰显语言之美。
D. 文学自觉表现为抒情传统的复兴,陆机提出“诗缘情”以取代“诗言志”,标志着诗歌理论的一次解放。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文学艺术来表达。因而,人们认为唯有立言才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
B. 魏晋时期的文人追求个人情志的深度抒发与审美形式的精心构建,这种追求表现出中国文学不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
C. 《古诗十九首》在当时震撼人心,主要原因在“善言情”,而非艺术上的惊人之处,这印证了陆机“诗缘情”这一理论。
D. 陶渊明向往的“自然”具有双重内涵,既指具体的农村园田,也指抽象的精神自由,这是他去伪存真思想的一种体现。
3. 论文中常用小标题来概括段落主旨,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请在材料二的三个横线处拟定小标题,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人的觉醒”,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 材料二中提到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请结合这一观点,分析曹操的《短歌行》是如何在情感与形式上体现该理论内涵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