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51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时间150分钟,共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
  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问一:您花了近30年时间拉教民间文化遗户,值得吗?
  冯骥才:这些工作是必须做的,所以我曾放下笔,用很长一段时间来做这个事情。近30
  年里,我们的社会急速发展变化,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这个转型期,农耕文明被现代
  工业文明渐渐取代。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中有民族文化基因,它是文化自信的根
  基。所以,传统文化遗产中优秀的内容必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很关键也很紧迫,今天
  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这件事比我个人的创作要重要得多,所以我今天仍旧在
  做,我会认真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问二: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也有很多误解,您后悔过吗?
  冯骥才:说句实话,放下文学去搞文化遗产抢救,有时候确实是挺苦恼的。因为太热爱
  文学。这些时间如果花在写作上,恐怕千万字都不止。坦率地讲,我不是一个人在做文化遗
  产抢救,有许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工作,做这件事情并不痛苦,我很幸福。我觉得我是这个时
  代的幸运儿,历史把一个大活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要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花了几十年时间,
  基本放下创作,去保护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我觉得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问三:您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价值认知。
  冯骥才:人类历史文明的转型有两次。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另一个就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的时期,人类没有保护那个阶段的文明,它们消失瓦解是正常的。可是我们民族的文明创造、文化基因、文化特性、传统的价值观以及多元灿烂的审美创造,我们必须保留,它是民族根性的东西。抢救正在调零的孤寂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问四:这些年您主要做哪些工作?
  冯骥才:我实际是做了两个工程。一个是最早做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现在做的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比如说中国木版年画调查、民间剪纸调查、唐卡艺术调查、泥彩塑调查、各省民间美术调查、民间文学调查,现在基本上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一个民族的文学实际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精英别造的文本文学,另一部分是民间集体创造的口头文学。口头文学部分如果人们不说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用文字的方式,甚至用录像、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把它存在数据库里面,就可靠了。《诗经》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选集,是民间创造出来的东西,而这些史诗,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发现。
  我们即将出版一部苗族长诗,就是最近发现的。在贵州西部苗语地区马山县,流传着一
  个苗族的长诗,打破了过去“中国南方无史诗”的说法。我们现在整理出来的第一部分有1.2
  万行,非常了不起,读起来很浩荡。因为西部苗语很难懂,得先录音,再把它译成汉字,这
  个做了很长时间。
  问五:这个领域的保护情况态么样?
  冯骥才:十年前我提了一个概念,叫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
  自觉地承担。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文化自觉,因为时代转型了,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
  特色。后来费孝通也专门写过关予文化自觉方面的文章。最近几年,国家开始文化自觉了,
  比如设立国家遗产名录、确立非遗文化、传统节日放假、确立文化遗产日等等。文化是一个
  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由专家到国家的文化自觉,我觉得这
  一条线是顺畅的。但是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社会才能
  文明、才能进步。
  问六:您认为文化遗产是否应该进入文化产业?
  冯骥才:要针对每一项具体的文化遗产而言。真正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东西,不能进人产业。进入产业和产业化是两个概念,文化产业有一个特定概念,能够用工业化时代的大规
  模生产的方式,面向大众消费对象的经营性、服务性的行业叫文化产业。这个文化产业过去
  中国没有。
  今天我们进入了工业时代,发展文化产业,这完全是正当的。文化产业必须要按照文化
  产业的规律来做,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创意,文化产业要按照商业的规律,不断产生新
  的东西吸引消费者,所以创意非常重要。第二是良性的市场竞争和开拓,而不是炒作或者其
  他的方式。文化产业得有产业的氛围,这个氛围是市场,而且是一个健康、良性、积极的市
  场。
  问七:……
  冯骥才:有高尚精神追求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能产业化。比如文学图书可以产业化,它是在创作完成之后大规模印刷传播,但是文学创作不能产业化。作品可以市场化,作家的追
  求不能市场化,但作品进入市场变成了图书,就可以产业化。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指出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
  分不开的了”的思想一致。
  B.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说“今天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说明传统文化遗产 的保护要努力做到保持文化原貌。
  C.材科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根脉,指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当代必须承 担的责任。
  D.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自觉需要从专家、国家层面延伸到全民,这样社 会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访谈中冯骥才提及放下文学创作的个人牺牲,凸显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极强责任感。
  B. 访谈中以苗族长诗为例,说明民间口头文学的珍贵价值及抢救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 采访者追问,从价值观到具体实践,再到现状了解和产业未来的发展困境,思路清晰。
  D. 访谈聚焦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主题,通过冯骥才的回答展现了保护工作的意义和紧迫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化自觉”的一项是(3分)
  A. 全球的华夏儿女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春节。
  B. 网红们为了赚取流量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拍摄短视频。
  C.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以现代方式传播经典的传统文化。
  D. 不少年轻人喜欢穿着汉服参与日常活动或传统节日活动。
  4.根据上下文,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