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610字。

  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A)
  2025.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三种基本表现方法。但“赋”“比”“兴”具体应该怎样解释?如果我们只从“赋”“比”“兴”这三个字最简单最基本的意义来解释,则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赋”有铺陈之意,是把所欲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比”有拟喻之意,是把所欲叙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兴”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触发而引出所欲叙写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
  它们实际上都表明了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互相引发、互相结合的几种最基本的关系和作用。所以,“赋”“比”“兴”事实上乃是中国最古老的诗论,是古人对诗歌中的感发作用及其性质的一种最早的认识。我们结合几首诗,对这三种古典诗歌中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分别做一探讨。
  首先,我们看《小雅》中的《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苕”是一种蔓生植物,又叫“凌霄”,开紫红色的花朵,到秋天花将落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黄色。而“芸”正是黄色的样子。凌霄花的这种憔悴黯淡的样子,实在比狂风吹落满地残红更加令人难受。因为古人有诗:“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花也是一样,被狂风吹落,只会令人产生对一个美好生命突然夭折的惋惜之情;而枯萎在枝头,则使人清清楚楚地意识到所有的生命都要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这个残酷事实。所以,看到变黄了的花,早已深感人生悲苦无常的诗人,就不觉发出了“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的沉重叹息。这就叫作“见物起兴”。从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来看,“兴”是诗人先看到外物,由此引发心中的情意。它的感发层次是由“物”及“心”的。
  然而,在“兴”的作品中,“心”与“物”之间形成联系的因果关系有时很难用道理解释清楚。这首诗的第二章就是一个例子。“苕之华,其叶青青”,是说苕的叶子长得十分茂盛。但面对这茂盛的绿叶,诗人何以会发出“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哀叹?《毛传》推想:那是因为花落了,只剩下青青的叶子,所以引起了诗人为花的消失而悲伤。而朱熹的《诗集传》则推想:那是因为叶子眼前虽然茂盛,但不久也将凋零,所以引起了诗人为绿叶不能长青而悲伤。“心”与“物”之间的感应本是极微妙朦胧的。它们之间有的是情意的相通,有的是声音的相应,有的是反面的相衬,有的恐怕连作者自己都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兴”的表现方法在感发性质上的特点:它全凭直觉的触引,并不一定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下面我们再看《魏风》中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也是在诗的开端就写出了一个物的形象,然而接下去就与上一首不同了。诗人说:“大老鼠呀大老鼠,你今后别想再吃我的粮食!我侍奉了你这么多年,你却一点儿也不顾及我,现在我要离开你,去找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这显然不是在写一只真的老鼠。诗人用的是“比”的表现方法。他心中恨的是那些一味剥削重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家伙们,可是他不直说,却用“硕鼠”这个形象来打比方。从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来看,《硕鼠》在感发的层次上是由“心”及“物”。就是说,作者心中先已存有某种情意;然后寻找一个外物来作比喻,写出心中那种情意。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比”这种表现方式是有着理性思索安排的,与“兴”的全凭直觉在性质上显然不同。
  再看《郑风》中的《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瑜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对她所爱男子的叮咛告诫之词,她并没有假借什么外物的形象,而是直接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方法就是“赋”。“将仲子兮”不过是女子对她所爱男子的一个称呼,但仅仅四个字中就用了“将”和“兮”两个语气助词,充分表现了女子柔婉的口吻,传达出一种感发。女子说:“仲子啊,你不要跳过我住处的里门,也不要折断我们种的杞树。”尽管这女孩子说话的口气十分委婉,但所说的内容毕竟是连续的两个拒绝和否定,这也许会伤了对方的心。于是,她接着就来挽回了:“我哪里是舍不得那些东西啊!我怕被我的父母知道。”这是在肯定之后又一个委婉的拒绝和否定。可接着她又说:“你当然是我所怀念的,可父母的责备我也是害怕的呀!”又一个肯定,然后接一个否定。叙述的口气一下子推出去,一下子拉回来,一下子又推出去,一下子又拉回来。就在这翻来覆去的口气之中,女孩子内心的感情已经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口气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把“畏我父母”换成了“畏我诸兄”和“畏人之多言”。这种形式属于重章叠句,为的是反复吟唱。可以看出,“赋”实在也是诗歌中一种很有用的表现方法,它并不需要借助草木鸟兽之类的外物,直接就能传达出内心的感发。在感发的层次上,“赋”是即物即心的,它所写出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心中的情意。
  (摘编自叶嘉莹《古诗词课》)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比”“兴”是最古老的诗论,它们都表明了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和作用。
  B. “赋”是直接叙述的表达方法,无需借助外物直接传达内心情感;“比”“兴”则需借助外物。
  C. 面对茂盛的绿叶,诗人何以会发出“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哀叹?诗人自己都不能说出所以然。
  D. 《将仲子》一诗,完全是通过肯定和否定语气的翻来覆去,生动表达女子对所爱男子的叮咛告诫。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赋”“比”“兴”三个字最简单最基本的意义来解释,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B. 诗人看到变黄的花不觉发出“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的叹息,感叹自己的人生悲苦无常。
  C. 《苕之华》和《硕鼠》开端都写出了一个物的形象,但两首诗中物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D. 本文在举例的同时注重比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赋”“比”“兴”进行具体阐释。
  3. 下列不属于“比”的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
  A.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 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其实“比兴”是两种不同的手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之处。
  5. 请依据材料中对“赋”的解说,简要分析《诗经•静女》是如何运用“赋”的手法抒情的。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以《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为核心,通过典型诗例展开精妙解析。文章结构清晰,先总述三法定义,再分章剖析:以《苕之华》阐释“兴”的直觉感发,用《硕鼠》揭示“比”的理性喻托,借《将仲子》展现“赋”的直抒胸臆。论述中既注重概念辨析,又突出诗例的审美特质,尤其擅长捕捉意象与情感的微妙关联。语言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将古典诗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文学鉴赏实践,体现了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的诗学主张。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它们都表明了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和作用”错误。原文提到“‘赋’‘比’‘兴’事实上乃是中国最古老的诗论,是古人对诗歌中的感发作用及其性质的一种最早的认识”,但并没有说它们都表明了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和作用,只是说“几种最基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