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300字。
齐桓晋文之事
山东省    曲阜一中   李士建    邮编:273100       邮箱:sjlqf@vip.sina.com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教学重点: 
孟子的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论辩特色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结构层次的分析。 
教学设计
1、预读:课前预习。
2、范读:听录音,在预习的基础上发现语意不明的地方。
3、自读:快速解决听录音时发现的问题,处理疑难词语。
4、听读:合闭教材,再次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把握思路,划分内容层次和结构。
5、分读:分角色朗读,把握语气、语调、语速,揣摩人物的表情、心理,欣赏孟子说辩的艺术。
6、诵读:诵读重要章节,背诵重要的语句和语段。
7、归纳:总结古汉语语言现象,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
一、作家作品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书。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
主要思想: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 )、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穷……达……) 
本文是对话体散文。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较多地运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二、内容分析。
(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 
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可见他喜欢的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主张。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
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4、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