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00字。
《齐桓晋文之事》随堂辅导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邮编:512500  手机:13640195175
邮箱:weiguo.wei@yahoo.com.cn
【字词积累卡】
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掌握两条读音规律:一是多音字的读音规律。多音字的读音往往跟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些词作名词时读平声,而作动词时则读仄声,如:“王”作名词时读作wáng,而作动词时,则读作wàng;“恶”作形容词时,读作è,作动词时,读作wù,作疑问代词时,则读作wū;“衣”作名词时读yī,而作动词时,则读作yì。有些词表示的含义不同时,读音也会不同。如:“贾”表示姓氏时,读作jiǎ,表示价格时,则读作jià,而表示跟买卖有关的事或人时,读作gǔ;“辟”表示法度、征召、避免等义时,读作bì,而表示开辟、偏僻、邪僻等义时,则读作pì。二是通假字的读音规律。凡是通假字,均应读其本字的音,即通常所说的“通哪个字就应读哪个字的音”。如:“无以,则王乎”中的“以”,通“已”,应读作yǐ;“王说”中的“说”,通“悦”,应读作yuè;“盖亦反其本矣”中的“盖”,通“盍”,应读作hé。
【课堂慢镜头】
课文重难点语句分析
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他们行事都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的,也就是行霸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询问齐桓、晋文之事,这说明齐宣王最关心的就是行霸道之事。这一询问,准确地反映了齐宣王急欲成就霸业的心理。
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崇尚的是王道,而齐宣王一发问即询问行霸道之事,这无异于给了孟子当头一瓢冷水。然而,孟子就是孟子,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他抓住、迎合齐宣王希望称霸的心理,仅用“臣未之闻也”一句,就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转换巧妙,不留任何的破绽,引人入彀,可谓一绝。
3.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高度赞扬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并指出这“不忍之心”就是“仁术”,目的就在于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施行王道的基础,从而为把齐宣王引入实行王道的“预定轨道”作好铺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