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00字。
游褒禅山记
 一、基本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三、四段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在。理由有二:其一,本文在古代游记中算是一种特殊的体式,它的记游全是为发议论做铺垫,所以侧重点是“议”而不是“记”,必须懂得它的“议”,才算读懂了这篇文章。其二,它的“议”涉及人生哲理──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业和学习所应采取的态度,但又讲得很概括,而学生以现时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要想理解它的深刻意蕴,确属不易。
2.教学方法
从教学的全过程来说,必须始终注意整体的把握:在起始阶段,初步熟悉文章大意,抓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个主旨句来统观全文,掌握文章的脉络;在逐段练习背诵的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前后照应的地方;最后要讲讲作者对个别事件的体会是怎样升华成一般性的哲理的。
此外,应注意的是:
①本文记游不事铺陈,笔法简练;议论缜密,思想深沉而颇多长句。这种语言风格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和记诵造成不小的困难,但也用不着过细的解释,还是要把基点放在学生的自行领悟上。这样的领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一是在预习中认真参看课文注释,能够大体贯通上下文的意思;二是划分句中停顿,通过正确的朗读弄清所有长句的层次;三是教师在范读过程中穿插简明扼要的解释,补课文旁批之不足,或者在检查诵读过程中遇到特殊问题,也可以提问学生,视其答题情况再作进一步解释。
②本文中常见虚词“之”、“其”、“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如果逐一讲来,必定费时,效果也未必好。在诵读过程中,除特殊需要,可以暂且不讲。待到全文成诵或基本成诵后再进行分类整理。此外,本文第三、四段大量使用语气词(也、焉、矣、乎、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仔细体会这一点,对了解文章内容大有好处,但只需点拨,不必过细地讲解。
二、诵读的准备
主要任务是弄清全文布局,粗知文章大意。步骤是:
1.具体了解作者的游踪,为记诵第一、二段打下基础。办法是:以慧空禅院做参照物(假定它是作者游览的起点,让学生想像出各个景点的相对位置及彼此间的距离),可绘示意图增加感性认识。
循此继进,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原句指出上述四个景点的特点,如“褒之庐冢”(慧空禅院),“其文漫灭”(仆碑),“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前洞),“窈然,入之甚寒”、“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已少”(后洞)等──这些语句都可以当作记诵的支撑点。
2.从把握主旨句到粗知全文布局
古文中的“记”体文章(包括游记在内)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主旨,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篇中都有这样的句子)启发学生,再参考“诵读提示”第三段,使学生看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正是本文的主旨句。这一步只宜用点拨式的讲法,不宜费时过多。
探讨全文布局可以从把握各段内容要点入手,而后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应当使学生明确:(1)第一段写作者从仆碑发现华山本名“花山”,是为第四段说明学者须“深思而慎取”作铺垫的;(2)第二段写游后洞不得“极夫游之乐”而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