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约3900字。
《游褒禅山记》教案
aawen
(本教案参考江苏南京朱学锋老师青岛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本人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略有改动。)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王安石这篇游记与其他的游记有点不一样。到底是什么不一样呢?读了这篇课文之后就能感受到它的特点。
二、听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把不太理解的字词句划出来。
字词难点质疑,练习巩固:(注意控制时间!)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2)、重点知识以练习的形式进行巩固加强。(练习题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例句从略)
(2)“其”字在文中出现有二十多处,请在文中找出并指出它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3)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今异义:
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今义为基数词。
至于:古义为到达、达到,动词;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非常:古义为不同寻常;今义为特别,副词。
所以:古义表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的凭借等;今义用在因果关系句中表结果。
学者:古义为读书人,求学的人,偏正短语;今义为有专门学问的人,名词。
“古今异义”词最容易使学习者误入歧途,学习时需要注意辨析和积累。
三、整体感知 了解特点
问:(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一行共几人?是在什么时间游的山?作者的游踪是什么?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萧君圭、王回、王安国、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
(2)这篇课文跟以前所学的游记会不会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本文“叙”多,还是“议”多?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