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30字。《包身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2.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3.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的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2.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7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人。因家境贫穷,小学毕业后做过染坊店学徒。1914年就学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在明治工业专科学校、九洲帝国大学攻读工科。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1923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27年被驱逐回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了左联的工作。抗战期间,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941年奉命赴香港创办《华商报》。后到重庆任《新华日报》总编辑。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夏衍一生著译丰富,电影、戏剧、杂感、电影评论、报告文学的写作均有较高造诣。他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
三、报告文学的特征及其本文创作背景: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它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的猜想》是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